词条 | 水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酒分类:【传统文化】 佤、景颇、布朗、独龙等族常用饮料。流行于云南地区。制作水酒的原料一般为小米、青稞、包谷、苦荞、鸡脚稗等农作物。制作程序是先将原料捣碎,煮熟成干饭状,摊放在大簸箕上冷却到一定温度,掺进一定量的酒药,装进竹篓里,周围上下用芭蕉叶遮严密封。待数天后酒味溢出,再倒入陶罐里闷若干天即告酿成。饮用时,将酒与酒糟一并取出,放进铁锅或铁壶之中,加适量的热水并加温拌搅,同时用一种筷筒式样的小竹篓“当其”,不断地挤压酒糟,使其出酒,尔后舀出水酒饮用。水酒一般呈乳白或灰黄色,酒味略带酸甜,酒精浓度在二十度左右。佤族人常将小红米煮熟晒干,装入坛内,加入酒?,使其发酵。七八天以后再倒水入坛搅拌,然后去掉其糟粕,留下液体即为水酒。在佤、景颇、布朗、独龙等民族中,饮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劳动歇息、亲友往来、婚丧嫁娶、结拜兄弟、生产协作、调解纠纷等等,无一不是举酒畅饮。饮水酒已成相互交往、维系情感的民间习俗方式。在佤族饮酒意味着庄重和严肃。独龙族每年将一半的粮食用来酿酒,具有“宁可饿肚,不能无酒”之说。 我国南方景颇族、佤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饮料。这些民族饮酒风气非常盛行,劳动之余、节日访友、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等都离不开水酒,有的还随身携带,随时饮用,水酒已成为这些民族群众互相交往的一种方式。水酒多以玉米、小米、青稞、大麦等为原料,先洗净浸泡,用锅煮熟,待冷却后尚有余温时,拌入酒曲,装入坛罐、大竹筒或木桶,密封发酵,几天后,连糟带酒取出,加上热水浸泡蒸煮,然后挤压出酒。酒色呈浅黄色或乳白色,味稍酸甜,酒精浓度在20度以下。一般饮酒用碗或竹筒,佤族的饮酒方式则比较特殊,水酒多盛于大竹筒内,然后插入细竹管各自吮吸。 ①景颇族日常生活中自制的饮料。酿制方法较简单:将大米、玉米等煮熟后,放凉,拌以酒药,装在坛子里,待发酵后再掺入冷水即成。酒渣用以喂猪。酒味甘美略带酸,可以解渴,是田间劳动、婚丧节庆、杀牲祭鬼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饮料。②彝族饮料。一般用荞麦或玉米4―5升,煮熟,加酵母置桶中,经数日即成。饮时在桶中冲水,水自桶底小孔流出,饮后极醉人。随饮随加水,可使饮者痛饮数日。黔西等地彝族,以米作酿料制作,饮后亦醉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