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泉州分类:【文化精萃】 在福建省东南晋江出海口北岸,唐置“泉州”,元为泉州路,明清为泉州府。1951年设泉州市。1087年 (北宋元佑二年),在此设市舶司,南宋和元朝时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著名的侨乡。遗留许多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其中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清净寺、安平桥 (五里侨)、开元寺。此外尚有洛阳桥、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等。 宋代重要海港。今属福建。哲宗元钓二年(1087)在此设市舶司,南宋时超越广州和明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通商国家和地区最多达70余个,南宋时赴南洋都到此搭船。当地居民不少为在此经商、游历和传教的蕃客,他们在此设立蕃坊,开办蕃学。宋廷则设来远驿接待来使与外商。农业、手工业发达。郊外山区遍垦梯田,平原广建水利。出口以陶瓷、茶叶、丝织品为主。是海船生产的重要基地。南宋末还发展为全国性丝织中心之一。文化昌盛,人才众多,蔡襄、朱熹、真德秀等文化名人均在此从事过文化活动。曾公亮、苏颂皆当地人。曾设有东湖书院。民间歌舞戏剧盛行。所建洛阳桥、安平桥等众多长桥闻名于世,对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产生过重要影响。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宗教建筑亦十分有名,其中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开元寺双塔、姑嫂塔、老君岩造象,九日山祈风刻石、草庵摩尼教遗址,均为泉州遗存的宋代珍贵文物。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别称刺桐城,五代时拓建城垣,遍植刺桐,因而得名。至明代时,以石改砌新城,城形似鲤,又称鲤城。泉州地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又有温陵之雅号。早在2000多年前,古越族人便在此劳动生息。西周为七闽之地;由秦至隋,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和晋安郡;唐归武荣州管辖,景云二年(711年)始定名泉州。古人以泉州山川之美称为江南之最,而泉州海岸线之曲折绵长,又曾被国外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由于泉州刺桐名蜚中外,从而使它成为“扬帆万国”的名城。南北朝时,泉州便有海外往来,唐宋门户洞开,外商云集海港,元明进入全盛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内陶瓷器、丝绸、茶叶、中药、酒、纸等土产品,由此满载运往世界各地,并从海外运入大宗棉花、乳香、沉香、玳瑁、犀角、象牙等。泉州成了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 市名。在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面对台湾海峡,秦时属闽中郡,汉代属闽越国,隋末称闽州,唐代名晋江县,后置泉州,宋沿唐治,元改泉州为泉路,明、清均为泉州府治。南宋和元代时曾是我国最大对外贸易港,有“世界第一商港”之称。五代时沿城四周遍植刺桐树,故有“刺桐城”之称;明代又因城形呈鲤鱼状,又称“鲤城”。也是中世纪的文化古城之一。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时期,泉州便与海外有了往来。《续高僧传》记载,在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曾两次到过泉州,并从这里乘船到?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唐代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泉州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马可波罗游记》称其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外国商贾纷至沓来,据文献记载,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数以万计。泉州也是著名的侨乡。遗留有许多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著名的有: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和建于唐代武德年间的伊斯兰教徒三贤、四贤的墓葬,都是我国与阿拉伯人民自古友好往来的见证。始建于唐的开元寺,其中的镇国塔高48米多,是现存石塔中最高的一座。市南的安平桥是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其它名胜古迹有清源山、紫帽山、洛阳桥、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闻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