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宗教石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泉州宗教石刻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时期宗教石刻文物。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海港枢纽,曾有大量外国人士留居或往来。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景教(古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印度婆罗门教、佛教、摩尼教等,并在泉州设寺传教,留下颇多重要遗物,其中包括教徒的墓碑、墓顶石、石墓雕饰、宗教建筑石雕以及造像等。 伊斯兰教石刻 主要有墓碑、墓顶石、石墓以及礼拜寺遗址中的壁龛石刻等。留存较多的墓碑,分横、竖二式。竖碑作长方形,一般高0.4至0.9米,宽0.2至0.6米,顶部多为双重弧线形成的尖拱;横碑亦作长方形,高约0.5米以上,宽0.6米以上,上下边缘饰有带状纹,下有莲座。碑阳刻写阿拉伯文字,有少数在碑阴上镌刻汉文。内容简单,一般先述死者姓名,后记回历卒年。墓顶石多为长方条石,一般长1.5米左右,侧面刻阿拉伯文字。石墓用整块花岗石刻成,平面呈长方形,下设须弥式基座,墓顶呈阶梯状,多者可达五层,最上一层为尖拱形墓顶石,前面雕有云、月之类的图案,顶下一层的侧面阴刻阿拉伯文墓铭。其中,泉州东郊的伊斯兰教“圣墓”尤为著名。壁龛石刻多嵌于礼拜寺石墙上的尖拱形壁龛内,用古阿拉伯文刻写《古兰经》经句,泉州清净寺西侧的奉天坛遗址,即留存大量壁龛石刻。清净寺内所保存的古阿拉伯文石碑,亦为重要的宋元石刻。 古基督教石刻 主要有墓碑、墓顶石等。墓碑形制与伊斯兰教徒墓碑大致相同,惟以叙利亚文刻写碑铭,且于碑额上刻有十字架。十字架多以云朵或莲花承托,部分十字架两侧还雕有带翼天使。 印度教石刻 主要为建筑物上的浮雕,包括石柱头雕饰、石造像等。如开元寺中,有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建造的两座婆罗门教式方形石塔。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上的两根青石柱,为元代遗物,亦为著名的印度教石刻。 佛教石刻 主要为造像与经幢。如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的泉州金井西资寺,内有3尊石刻大立像,中央的如来佛高达4.5米。建于南宋嘉定时的晋江南天裸寺,有依崖雕刻的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造像,各高6米,宽约3米。清源山等地还有宋元时期的佛教造像。佛教经幢著名的有泉州南安县桃源宫内北宋天圣三年(1025)所建的石雕陀罗尼经幢,其高约7米,八角七层,上刻《尊胜陀罗尼经咒》及佛像、飞天等。泉州通天宫内的宋代十三层经幢,亦与之相似。 道教石刻 最著名的是位于在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的一座露天太上老君造像。其高5.1米,宽7.3米,厚7.2米,由整块天然岩石雕凿而成,为珍贵的道教文物。 泉州宗教石刻的收集保护始于抗日战争时期,近数十年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进一步搜集整理宗教石刻。现留存于泉州地区的宗教石刻,除寺院及名胜地保管者外,均移置该馆收藏与保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