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分类:【文化精萃】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赖希的重要著作之一。发表于1933年。该书是赖希运用自己的性格结构理论、性革命理论研究法西斯主义的最终成果。作者认为,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一些国家得逞一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希特勒一伙搞阴谋诡计的结果,也不能仅仅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方面寻找原因,还应进一步从大众的心理结构中寻求根源。作者认为,许多青年国家社会主义者都具有一种“独裁主义性格”,它是人性中的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毁灭性的力量。“独裁主义性格”使外在的必然性或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化,强迫人服务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具有“独裁主义性格”的人,既要求权威,又要求造反;既服从独裁者的绝对专政,又对地位低下的人采取独裁主义态度。作者认为,这种内在的“独裁主义性格”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心理基础。由种族理论、家庭理论组成的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对一部分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震撼了人的深层无意识,能够释放人性中的这股神秘的破坏性力量,与人的“独裁主义性格”一拍即合,从而促使人们去支持法西斯主义。既然“独裁主义性格”的存在是法西斯主义产生和得逞一时的原因,那么铲除这种性格就成了消灭法西斯主义的主要途径。因此应改变人的性别结构,一方面清除法西斯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独裁主义性格”,另一方面培育与“独裁主义性格”相对立的“民主主义性格”,具有“民主主义性格”的人是新人。新人就是完全消除了“独裁主义性格”的人,是由“自然的社会性冲动”支配的人,是热爱劳动和追求诚实待人与真挚爱情的人,是把民主、自由观念“内在化”为自己的心理机制的人。当绝大多数人都成为这样的新人的时候,法西斯主义就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赖希的上述理论尽管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它表面上是要把对法西斯主义的心理分析同阶级分析、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实质上是只要前者不要后者;对当时客观存在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一最大的社会事实视而不见,撇开不论,一头栽进性、性格、心理的迷宫中漫游,这当然难以解释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更不可能找到从根本上铲除法西斯主义的有效途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