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洛阳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又称“洛京”、“洛都”。今河南洛阳一带。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称成周。周平王东迁后,以成周为都,后称王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至成周东郊,修建城墙。东汉、魏、晋在敬王都城基础上建立洛阳都城,位于今白马寺东1公里处。城为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合当时9里、东西宽约合当时6里,故又称“九六城”,城内南北二宫,有复道相通。曹魏时又在城北及西北角修建金墉城,由南北相接的3个城堡组成。北魏从洛阳城虚墟中重建都城,规模宏大。汉、魏旧城仅为内城,且废除南北二宫,设置单一宫城。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东西向长方形,与南北向内城相反。此形制在我国都城建设上具承前启后作用。隋、唐时期名为东都(位置较汉、魏故城西移18里,即今洛阳市),但隋末和唐代中叶,实际上具有国都地位。后唐亦建都于此。洛阳为都历时达800余年,其历史之长仅次于西安。 今河南洛阳。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也有称七大古都) 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在此定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历时最长的都城,故有 “十三朝古都” 之说。此外,王莽、李密、王世充、安禄山、史思明父子或以洛阳为都,或在洛阳称帝,不过历时较短。西周、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均以洛阳为陪都。洛阳最早名 “郏囹”,“郏”,即今邙山的古称; “囹”,地邑名。周代名洛邑。洛阳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因其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历史上洛阳还有东京、东都、洛阳宫、西京、中京、神州等称谓。洛阳的历史悠久,著名的仰韶文化便是在洛阳西北的仰韶村首次发现的,它的发现证明了距今6000~7000年前,洛阳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1959年,在今偃师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基础遗址,四周还布满冶铸青铜器、制石、制骨、制陶、酿酒等手工作坊遗迹。二里头宫殿遗址证明了夏都的存在。商都西亳的遗址也在偃师发现,这是商灭夏后营建的都城,是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内尚存有街衢、道路、宫殿的遗迹,外围还有厚厚的城墙,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古代都城中最早的一个。西周时,定都丰、镐,以洛阳为陪都,亦称东都。周移九鼎于此,显示了洛阳地位的重要。周平王时迁都洛阳,直到周为秦灭,洛阳为周都共515年。西汉初年,刘邦曾以洛阳为都,后听从娄敬的建议,三月后迁都长安 (今西安),以洛阳为陪都。王莽篡权建新,亦都洛阳。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定鼎洛阳,以成周城和春短川郡治为基础修建洛阳城。东汉时,因汉尚火德忌水,故改洛阳为雒阳,当时的都城遗址即今汉魏故城。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洛阳为东汉都,计12帝,历时165年。三国时,曹丕篡汉,建安二十五年 (220) 十月在武昌自立。二月后,营洛阳宫,并迁都于此。至咸熙二年 (265),曹奂被废,曹魏都洛计5主,44年。西晋代魏后仍都洛阳,直到愍帝移都长安,历时46年。北魏原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迁都洛阳,因宫殿未修好,暂居于汉魏故城西北的金墉城。二年后,迁入洛阳 至高允迁孝静帝都于邺上,北魏都洛阳共41年 隋都本在长安,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不久迁都洛阳,隋都洛阳凡12年。唐初废隋东都之名,改称洛阳宫,后又复改为东都。唐高宗时,常来往于东都与长安之间,居洛时间多于在长安的时间。武则天执政时,改东都为神都。称帝后,改唐为周,神都为周都,并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数十万户人口,以实洛阳。中宗时,恢复国号唐,改神都为东都,次年又还都长安。唐末,天钓元年 (904),汴州节度使朱全忠胁迫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后太子李?即位后,仍都洛阳,直至天钓四年唐亡。朱温 (即朱全忠) 即位后,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改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 (909),迁都洛阳,历2主,15年。后唐李存勖称帝后也迁都洛阳,初称洛阳为洛京,后又改称东都。后晋石敬塘亦都洛阳,三月后,以汴京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实际都汴京。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都洛阳的时间共29年。此后,北宋以及金都以洛阳为陪都。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大约在千年左右,东汉至唐朝是洛阳城发展最快的时期,尤以隋唐最为鼎盛。汉魏的洛阳故城,东西6里11步,南北9里100步,俗称“九六城”。经实测西墙残长4290米,北墙长3700米,东墙残长3895米,南墙毁于洛水,以东西墙间距2400米计,大城周长大约152公里。故城遗址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洛水北岸,城市轮廓依稀可辨。东汉时,城内筑有南北二宫,宫城外有24条大街,140余个闾里,城南建有明堂、辟雍、灵台、太学,以备皇帝行祀,祭典,观测天象,培养人才之用。曹魏时,又在西北部建新宫金镛城。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洛阳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宫室府曹,居民区呈方形,共323里坊,三市鼎足而立,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内建有四夷馆及四夷里,供外国使节、外国商旅居住。汉魏洛阳故城屡经战火,到隋朝时已经荒废。故,隋营建洛阳,不袭旧城,另辟新都。隋在故城之西营建新城,洛水贯其中。城东14里210步,南15里70步,西12里120步,北7里20步,有城门10座。城内有宫城、皇城。宫城又名紫微城,唐时称洛阳宫,在皇城之北。皇城又称太微城,其东有东城,东城之北为含嘉仓城。宫城、皇城的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唐在隋洛阳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营建了上阳宫、清明宫、明堂、天堂,甚至在谷水上修建了虹梁跨谷的西上阳宫。隋唐营建的洛阳城称为 “隋唐东都城”,它继承了北魏洛京方正里坊的格局,隋有166坊,唐有103坊,每坊四面各宽300步,内开十字街。人称“三市一百零三坊”,三市分别为丰都市 (唐称南京)、大同市 (唐称西市)、通远市 (唐称北市),西市存在的时间最短,北市的规模最大。“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 ( 《大业杂记》),反映出洛阳城商业的繁荣。隋唐时期,洛阳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也是著名的 “丝绸之路” 的起点,是南北漕运的中转站,担负着为京都长安及整个封建国家储存、转运粮食的重任。自古以来,洛阳就是著名的文化胜地,老子曾久居洛阳管理王室图书;孔子曾 “入周问礼”,张衡的地动仪、班固的 《汉书》、蔡伦的蔡侯纸以及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都是在洛阳完成的。洛阳还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活动中心,许多佛经在此译成。洛阳的白马寺、龙门石窟都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临伊阙,北倚邙山,东西分据虎牢、函谷二关,是一个山青水秀、物产富饶、易于防守的地方。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其历史仅次于西安。公元前770年,东周在此定都,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及其唐末、后梁、后唐相继在此定都,前后累计930余年,故称“九朝名都”。东汉洛阳是在东周洛邑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周长约14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城内广布宫殿楼台,主要建筑南北二宫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北宫主殿德阳殿可以容纳万人,台阶高2丈,用刻有花纹的石头筑坛。北魏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扩建,并广建佛寺。604年,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在汉魏旧城西18里重筑新城。新城跨洛水两岸,周长52里,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城、圆壁城、外郭城等组成。城西设有西苑,周长126里,为皇帝游玩之地。新城布局合理,设10街103里坊,并辟有市场,这种格局后为唐长安所吸收。又将大批富商、工匠迁居洛阳,一时几达百万人。到唐代,洛阳虽为行宫,但统治者大半时间住在洛阳。武则天称帝,改洛阳为神都。建造上阳宫、明堂、上林苑等。安史之乱后,洛阳受到极大破坏。至金哀宗时,对洛阳进行改筑,但仅为隋唐故城的一小部分,这就是今天的洛阳旧城。这里曾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就是以洛阳市郊的古遗址命名的。洛阳还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国立邦的中心地区,仅在市区就发现了当时的遗址60余处。城东建于东汉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释源”之称。洛阳城南13公里的龙门石窟,是闻名天下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与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城内关林,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首级安葬处。洛阳的园林和花木曾名重一时,东汉有上林苑,西晋有金谷园,隋唐有西苑,皆为山水相映、花木扶疏的名园。《洛阳名园记》载有洛阳名园19所。在各种花木之中,尤以牡丹为名。洛阳作为古都,人文荟萃。东汉时,洛阳学术空前繁荣,东观、白虎观、平乐观、兰台、石室都是国立的藏书馆和研究机构。马融、郑玄、班彪、桓谭等曾在这里从事学术探讨。城南的太学最盛时有学生30000多人,仅宿舍就有千余间。著名的“熹平石经”,是蔡邕于熹平年间将古典经文用隶书写下,刻之于石,成为最早的官定经文版本。王充著《论衡》、班固修《汉书》、许慎纂《说文解字》,以及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新五代史》、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等都在洛阳。洛阳还是诸多古代科学家的活动场所,张衡制造“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均在于此地。隋唐时,耿询在此发明水力转动浑天仪,把天文历算研究推前一步。裴矩更在洛阳绘编《西域图记》,保存了大量古代西北地区和中亚、西亚的地理风物资料。隋唐之际,民间百戏进入宫廷,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既融合了内地的特长,又吸收西域文化的特点,洛阳成为幻人吐火、力士扛鼎、神鳌负山、对舞走绳等技艺表演的重要活动地区。文献记载,隋炀帝就曾设置过一个周长达十六七里的百戏场。唐代洛阳万象宫演出的《神宫大乐舞》,出演者有900多人;玄宗令洛阳附近300里内的刺史县令亲率乐队演赛;五代后唐庄宗还自己粉墨登场,与侍从同台表演。 市名。因处于洛水之阳而得名。北带黄河,南襟伊、洛,东制成皋,西控崤坂,地势险要,为我国东西交通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1世纪初,西周成王营洛邑建城开始,先后有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后)、五代后梁、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素有“九朝故都”之称,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较早的文化发祥地。经学盛于此,佛学传于此,理学源于此,从整个亚洲地区来说,也称得上是文化经济中心。史学家班固在此著《汉书》,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世界第一架天文仪器“浑天仪”和早于欧洲地震仪1700多年的“候风地动仪”皆创制于此。在文学方面,“三曹父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以及“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文学家在此都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有龙门石窟,为我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我国最古老的佛寺白马寺,以及洛阳八景,最富盛名。沧海桑田,历史多变,除“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外,其他六景只有邙山、平泉寺和一孔石桥尚有遗迹可寻。洛阳唐三彩、杜康酒、牡丹花等闻名遐迩。特别是洛阳牡丹最为有名,故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暮春三月,王城牡丹招引大批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因而又有“花城”之誉。现代诗人郭沫若曾写诗赞美“花事”之盛。“黄河新建洛阳桥,八省车龙拥市郊;最是主人殷殷约,明春来看牡丹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