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明分类:【文化精萃】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这一天,民间有扫墓、踏青效游的习俗。坟茔要在这一天拜扫和植土,剪除杂草,献上礼品,并需焚化纸钱。市镇的人到效外踩青,或树下,或于田垄间,或在小溪边,杯盘列陈,互相劝酬,至暮方归。杜牧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除此之外,清明节的活动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 扫墓祭祖的节日,俗称 “鬼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此时天气已暖,风和日丽,古人有 “万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的说法,故名清明。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起源于何时,难以确定,但至少在隋唐之际已经在民间流行,并被官方定为礼制。据《旧唐书》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敕: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梦粱录》 记载,北宋时,每逢清明,汴京城的官员士庶都到郊外上坟墓祭,还要焚烧纸钱,以至出现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的景象。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古人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也有郊外游春的意思。将祭祀与娱乐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人自古相传的习俗,凡是祭神祀祖的日子,大都是人们娱乐宴饮的节日,何况清明正当良辰美景。《东京梦华录》: “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园囿之间,杯盘酬劝,抵暮而归。” 这种郊游活动,古人称为 “踏青”。踏青归来,人们兴犹未尽,还要顺路采花簪发、折柳栽插。这种插柳戴花的习俗表达人们长寿的愿望,民间俗语: “戴个麦,活一百; 戴个花,活百八; 插根柳,活百九。”甚至说: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节的娱乐活动还有斗鸡走狗、抛球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 中国传统节名。原本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据《淮南子?天文》 中记载: “春历加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清明是清新明洁的意思。清明与寒食仅相隔一两天,人们习惯于清明时节扫墓,祭祀已经逝去的先祖和亲人。插柳的习俗也行于清明。宫廷清明节亦有相关活动,如明、清两朝宫廷,清明被定为 “秋千节”。每逢清明,翊宁宫和东西十二宫院都要设置秋千,内眷宫妃相邀嬉戏,直到立夏的前一天才将秋千撤除。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天,有扫墓、踏青的习俗。人们要去自己的祖坟拜扫培土,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市镇的人到郊区春游,或在树下,或在园囿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直至暮色降临而归。此外,节日活动还有赠画卵、斗鸡、荡秋千、踏蹴、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节也流行于白、苗、蒙古、纳西等少数民族。 节气和节日名。时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作为节气,它处于春分和谷雨之间。作为节日,它在秦以前就存在。古时,寒食禁烟3日,清明另起新火。宫廷往往在这天赐给近臣新火,以示荣宠。今人把寒食与清明混同,亦禁烟。而祭扫坟墓,踏青游玩则从古延续至今。古齐国就有上坟哭墓之俗。清明之日早起,家长便携带子孙扛锨来到祖先坟地。将坟的四周添新土,还要加上个圆形的坟头顶子。这意味着给祖先修房子。如果至此日还没添坟,说明此人无后。至午后,家中男子再至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低头叩拜,为祖先上坟,女人则不能参加。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清明。俗语言:不忌清明,死老公公。迁葬、结阴亲的也要在此日进行。解放后,各个单位也都组织群众到公墓祭奠先烈。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门框,屋檐都插好了用以辟邪的柳枝。人人争相出来游玩,就是妇女也走出家门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小孩子玩得更起劲。他们有的用柳条扭鼻,有的用母亲分给的鸡蛋作杠蛋游戏。俗语有言:“打千骂万,清明一饭。”清明用饭喂耕牛也是一年中的第一次。清明节之俗一直沿袭至今。 亦称“清明节” 。岁时节令习俗。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夏历三月的上半月,故又称为 “三月节” ,按公历推算,则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即清明是春分后的第15天。我国古代按历法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都是标志时令、物候变化的,演变为节日的则只有清明。此日有祭祖扫墓、郊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解放后,增加了悼念革命先烈的新内容。这个节日既有悼念死者的悲酸,又有踏青游赏的欢乐,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是一个祭祖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带上香纸烛和供品到祖坟上去挂青、扫墓、祭祀。有的村寨还举行较大的祭祖活动,到时要在宗族里选出几个具体操办人家负责,各家要交纳一定的现金或食物用于购买祭祀物品和就餐之用。在祖先坟茔祭祀完毕后席地就餐。此后,各家再分别在自家坟上纪念。一些地方还在这天用一种叫“清明菜”的野菜做一种叫“清明粑”的食品。 相关的谚语有:“清明落雨有路行”、“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挂起”、“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二月清明箩里青,三月清明田里青”、“清明晴,打秧莳草坪;清明雨,好秧无处取”、“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比”、“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清明桃花水,立夏田干裂”、“清明种芋,谷雨栽姜”、“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断雨,谷雨断霜”、“懵里懵懂,清明浸种”、“冷清明,冻谷雨”、“清明寒十,谷雨寒七;立夏有寒,还没三日”。从清明开始,农耕生产进入大忙季节。清明之后,天气状况逐渐稳定,不再有降雪。降雨也开始减少。当年清明若在二月,不必赶早插秧;在三月则不能太晚,田间应及早插秧。除了稻谷,还可在此时播种旱土作物、经济作物,如玉米、早大豆、芋子、生姜等。在江西,清明也是浸种催芽的较好时期。 《易通卦念》中说:“春分加十五日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古以寒食后第二天(一说第三天)为清明节,今以农历所定季节为准,为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气温回升,草木萌发,为春播黄金时节。有谚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懵里懵懂,清明下种”。这天,家家户户插新柳枝于大门外,传说清明插柳,来年无苍蝇,妇女头上戴扁柏、桃、柳青枝,以示青春常在。俗话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要戴青,免得乌蝇(苍蝇)遮眼睛”。农家还喜欢采摘野菜(荠菜、艾草或菘玉),与米粉做成清明米?,称“尝青”。萍乡,农历三月三,食地菜(荠菜)煮蛋。谚云:“三月三,地菜当灵丹。” 清明是传统的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清明节扫墓又称“挂清”、“挂纸”,一般在清明节前3天进行。每家每户置办三牲、香烛、爆竹、纸钱和清明果,由长辈带领晚辈去坟地烧钱挂纸、洒酒祭拜,为祖坟铲草培土、清沟排水。有“清明挂纸挂在前,冬至挂纸挂到年”之说,即清明前可扫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水沟,过了清明到冬至前都不能扫墓动土了。也有少数新丧丈夫或儿子的妇女、孩子,在墓前哭哭啼啼,情意悲切。相传吉安人解缙曾有过这样的诗句:“今年三月寒食日,红粉佳人挂纸钱。只见坟墓不见人,一声儿来一声天。”有田产的大姓公堂,则以族做“春社祭”或以“房”做“清明会”,由族长、房长带领“斯文”(有功名的读书人)、管首前去祭扫祖坟,并实地指教后代祖坟的界址和“龙气”,然后回来吃“祭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日农村扫墓习俗相沿,城镇机关单位组织干群代表祭扫烈士陵园,清杂草,献花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青少年拜谒烈士陵墓,讲英烈故事,举行入团、入队宣誓,表示缅怀先烈,向烈士学习。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上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节,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分别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聊城以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由于把寒食清明合而为一,清明这天,有些地区习惯冷食。即墨吃煮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莱州以三月三日为寒食节,俗称为“穷节”,只吃高粱米粥和菜饼子。民间传说此日秃尾巴老李回家为母亲上坟,家家皆不准烟筒冒烟,不然会遭雹灾。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可以明目。鲁西南习惯吃用柳枝煮的带血的头生鸡蛋,据说能治好瘸病和哮喘病。梁山、东平等地以菠菜、杂粮蒸制面食,名为“多打”,取多打粮食的吉意。诸城与众不同:早饭单饼鸡蛋,午饭水饺,晚饭全家喝团圆酒。德州在清明节这天习惯“吃伙饭”,兄弟数人议定在某一家吃饭,饭后再去扫墓。威海、栖霞、龙口等地合族公祭祖坟后,同吃祭余的馒头和菜肴,谓之“房食”或“仿社”。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像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道: 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 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第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是适合于年轻人玩的。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博兴的姑娘要在清明这天做“巧巧饭”,姑娘们自愿结合,三个一组、五个一伙地一起做。大家凑足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的拾柴,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以后,再往锅里扔进一些用秫秸做的女工用品,然后就餐。俗传谁要是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吃完巧巧饭以后就去看柏树开花,谁看见了柏树开花,谁就会交上好运。最后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 清明(或三月三)胶东地区妇女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称子推燕,大约早期是纪念介子推的,现在却成了春天的象征。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彩画得五色斑斓,口中衔一块小红布条,栩栩如生。人们往往以画面燕来评论妇女的巧拙。除了面燕,胶东还有吃煮鸡蛋的习俗。但在鲁北地区却有儿童斗鸡蛋的习俗。斗蛋原是南北朝时的古俗,宋代就已不多见,山东却传承至今。滨县(今属滨州市)儿童,在寒食这天把家长分给的熟鸡蛋拿到街上,找同龄的小伙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用力顶住,谁的鸡蛋破了,谁就为输,换一个再斗,你推我顶,以为笑乐。 齐河、博山等地,在清明这天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千骂万,清明一饭”之谚。临清等地用小米稀饭,长清等地用菠菜汤,长岛等地用高粱米饭,有“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和“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下吃干饭”等不同的谣谚。海阳这天不仅给牛而且给驴、骡、马等大牲畜每头一个玉米面饼子,这叫做“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如果三月三过清明,即墨有两个忌讳:一是青年妇女都要出去躲一下,据说凶神要下凡抓俊闺女;二是结婚第二年的媳妇要回娘家去,叫做换还寒食。临沂则忌讳妇女回娘家。莱阳等地忌热食,据说,“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