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里斯多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Yalisiduode,Aristotle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爱琴海北岸斯塔吉罗斯生人,出身医生家庭。父母亡后,于公元前384年到雅典求学,入柏拉图的学校,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教修辞学。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王邀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私人教师。公元前335年回雅典自办学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因他经常同弟子在漫步中讲授探讨问题,故人们戏称他的学校为“逍遥学园”。公元前323年,雅典人的反马其顿情绪发泄到他头上,被迫避祸于其母亲的城邦哈尔基斯,次年逝于该地。他是古代西方最博学的人之一,著述宏富,不仅对当时已知的几乎所有研究领域都有所发展,而且还开创了一些新领域。现存著作47部,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诗学》、《物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志》等。他是第一位把哲学同其他学科真正划分开来的人。他不同意导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在学术探索中,他有句名言:“真理高于吾师”。他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是关于希腊政治体制、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为西方政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和思想在西方中世纪曾被奉为经典,在近现代才得到真切的评价。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Yalisiduode,Aristoteles

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出身于医生家庭,曾师从柏拉图学哲学。柏拉图死后,曾给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讲授荷马史诗与悲剧3年,后在雅典开办一所学校,授徒讲学并写作。
在文艺理论方面,他的传世之作是《诗学》和《修辞学》。《诗学》共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亚里斯多德给悲剧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方式是通过动作,而不是通过叙述,来引起怜悯与恐惧,从而导致对这种感情的净化和陶冶,这就是著名的“卡塔西斯”的理论。亚里斯多德还进一步分析了悲剧的六个要素,即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唱和思想,并特别强调情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内在的联系,要完整,这就为后来的“三一律”中的“情节整一律”提供了依据。《诗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文艺理论的两大基本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在文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亚里斯多德首先批判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模仿说”,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模仿说”。认为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他还进一步说明这种模仿不是一种机械的模仿。诗人应该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这就包含了文艺所要模仿的真实是一种富于生活的真实的思想,为后来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他认为文艺可以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对社会道德起良好的作用。文艺还可以帮助人民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诗学》以他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为西方文艺理论提供了主要依据。《修辞学》3卷,主要讨论了演说的题材、方法和散文的风格结构等问题。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Yalisiduode, Aristoteles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出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并精通物理学。亚里斯多德从小就喜欢研究自然科学。18岁进柏拉图学院,一学就是20年。柏拉图称赞他是 “学院的精英”。公元前343年,应邀去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晚年回到雅典,办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和科研。他一生著述广博丰富, 现存的仍有47部,差不多包括了古代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被恩格斯誉为 “古代最博学的人物”。(《反杜林论》)在哲学上,他批判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在很多问题上接近唯物主义,但又动摇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是一个“二元论”者。他是逻辑科学的创立者,提出了著名三段论。在社会政治观上,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国家高于个人,主张由 “中等阶级”来管理国家。在伦理学方面,被称为鼻祖。他在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也都有贡献, 被称为西方科学之父。

亚里斯多德

见“哲学”中的“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Aristoteles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曾跟随柏拉图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他在雅典吕克昂神庙的游乐场创立自己的学园,史称吕克昂学园。因他常在风景秀丽的游乐场及附近林荫道上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学术问题,故他的学派又被称为“逍遥学派”或“林荫学派”。他总结了古希腊科学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古希腊思想家中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的著作极丰,有400多卷,几乎遍及所有学科,留传下来的约四分之一,且残缺不全。集中反映他的伦理思想的著作主要有:《尼可马克伦理学》、《欧德米亚伦理学》、《大伦理学》。此外,在《政治学》、《雅典政体》、《论灵魂》等著作中也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他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特别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普罗塔戈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三大派的伦理思想,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第一次使用“伦理学”概念,写出了最早的伦理学专著,使伦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人们最为关切、争论已久而又众说不一的至善和幸福问题,作为伦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和中心问题,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幸福论体系。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至善就是最高目的。他反对柏拉图超越一切具体善的抽象的“善的理念”,指出至善是和具体善联系在一起的。伦理学就是研究具体真实的善。幸福就是善,最大幸福就是达到至善。所以幸福不在抽象的理念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反对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两个极端,认为快乐属于幸福,但不能把幸福归结为快乐。快乐有道德与非道德之分。只有道德的快乐即理性指导下的快乐才属于幸福。理性是人特有的功能,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表现为人的科学才能,职能是对事物及其真理的沉思,它来自学习,发挥出来就是“理智的美德”(知识美德、知德);后者与感情欲望相联系,表现为人的计度才能,其职能是对情欲的控制,它来自习惯,发挥出来就是“道德的美德”(行为美德、行德),这是人自愿选择的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所以,美德包括理智美德和道德美德,是两者的统一。它的秉性是先天的,形成是后天的。人对自己行为有选择自由,行善行恶都出于自愿,因而也负道德责任。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类,过与不及都是恶,只有适中才是善。所以道德选择的根本原则是“适中”(又曰“中道”、“中庸”)。人生目的和道德理想是达到至善、过最大幸福的生活,成为完人。最大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精神幸福高于物质幸福,但物质幸福也不可少。完人即全德之人,达到理智美德和道德美德的统一。衡量完人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因为人既是理性动物,又是政治动物。所谓绝对标准是指:人作为理性动物,一切行为都要完全符合中道原则,达到美德圆满才算完人;所谓相对标准是指:人作为政治动物,只要有与城邦政治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和与本人职分相适应的品德,亦算完人。真正的完人应是两者的统一。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对道德的一系列基本关系和范畴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和理论阐述。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刻而合理的思想,对后世伦理思想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