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潍坊风筝艺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潍坊风筝艺术

分类:【地域文化】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如果从古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算起,风筝在中国相沿已20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地风筝因构思制作不同,形成了各有千秋的风格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风筝最负盛名。

潍坊风筝的源头当然可以追溯到鲁国墨翟的木鸢制作,但它真正的兴盛起来是在明代。据《潍县志稿》记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潍县志》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清代曾做过七年潍县令的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篇,描绘当时潍县风筝的特点和人人放风筝的风俗。“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清代潍县诗人郭麟的这首诗也是对他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生动写照。早在清代,潍坊风筝就已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被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新中国建立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的象征,已风靡世界。特别是自1984年起,每年一届的国际风筝会在潍坊连续举行,1988年潍坊被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潍坊风筝的独特艺术风格是通过题材、造型、色彩三个方面的个性来表现的。首先,是选材的广泛性。潍坊风筝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男女人物、飞禽走兽,昆虫鱼虾、文玩器物、戏剧脸谱等,举凡与人民的生活有关的形象,皆可成为潍坊风筝仿制的对象。其中以龙头蜈蚣、苍鹰、仙鹤童子、雷震子为潍坊风筝的四大代表。其次,在造型上,潍坊风筝注重优美化和科学性,做到“摹拟夸张而不失真,形态千百而中规矩”。因此,潍坊风筝或庞然如巨龙,或小巧如春燕,皆轻巧而力强。如“鲤鱼跳龙门”风筝,两层楼高,面积为74平方米,扎风筝的艺人是站在楼上扎制成的,由于合于规矩仍然凌空翱翔。第三,在色彩运用上,以红黄兰三颜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觉效果。如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为主,更以浓艳着色,直观对比强烈;康万香派则以普蓝为主,代表海水,同时着以红或桔红的暖色,使整个画面形象鲜明,风筝腾空之后,与蔚兰的天空产生和谐又鲜明的视觉效果。西方艺术大师说过:“要懂得用最少的颜色,如果该用七个颜色,你却用二个表现时,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潍坊的风筝艺人在对风筝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尽量在风筝上少用色,以块色为主,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中国民间艺术色彩的单纯而浓郁的特点。

潍坊风筝同中国其它风筝品类一样,它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风筝模仿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的愿望;那绚丽多彩的颜色,标志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而放风筝的活动,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在阳春艳天里,人们手牵引线,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锻炼,眼睛得到调整,气血为之畅达,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其次,风筝作为艺术,人们在绘像、构图、扎制、用色的过程中,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了人的情操。随着潍坊风筝在明、清两代的兴盛,它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族成员,以商品的形式掺入社会。早在清代,潍坊城里周围许多人就以经营风筝为生计。据可靠资料,当时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集市上出摊的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风筝生意十分红火。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始,各级政府都对潍坊风筝给予了高度重视,潍坊风筝也以其崭新的风姿和独有的传统风格打进国际市场。随着国际风筝节的举行,潍坊风筝作为潍坊经济的龙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潍坊风筝的制作伴随着时代的跃进,也走上了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历史新阶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