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火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火铳

分类:【传统文化】

武器名。初以铜铸成,故又名“铜将军”。后改用铁。以火药发射。其金属管,小型者可安装木把手持施放,大型者则需安装在特制木架上。使用时,从铳口向膛内装填火药和碎铁,凭目力瞄准,点燃药捻,轰击敌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门元至顺三年(1332)铸造铜铳,长35.5厘米,重6.94公斤,铳口内径10.5厘米,铳膛深为铳身五分之四,为目前所发现世界上最早之火炮。

中国元明时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又称“火筒”。由南宋时期的火枪发展而来,铳身用铜铁制造,以铜为多。与火枪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射速快、威力大,便于批量制造等特点。是元朝前期发明,明朝大量使用的重要火器。

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qiong穷)等三部分构成。前膛用于装填弹丸,药室用于装填火药,尾銎可安木柄。按形制构造的大小和用途,火铳可分为:单兵手持火铳(简称手铳)、较大的碗口铳(因铳口形似大碗而得名)和多管铳之别。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元朝前期创制的火铳问世后,即广泛使用于水陆各种样式的作战之中。明王朝建立后,军器局和兵仗局大量制造火铳,用以改善军队的装备和边海防、城防的设施,并于永乐七八年(1409―1410)间创建了专用火器的部队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使中国古代军事的许多方面,在使用火器后发生了第一次大变革。作为军队的主要装备,火铳一直使用到明朝嘉靖时期才被火绳枪炮所取代。

明代兵器。1959年在吉林永吉县乌拉街乌拉部都城外城西南角出土。原藏吉林市博物馆,现吉林省博物馆借展。此火铳系黄铜铸造,由铳门、药膛和铳筒三部分组成。全长55.8厘米。铳门长8.7厘米,铳门口直径2.8厘米。药膛长12.6厘米,上有一小圆孔,用以放置药捻。铳筒长34.5厘米,呈竹节状,铳筒直径为2.2厘米。在铳门和药膛上有阴刻铭文。药膛上的文字是: “立匣上”。铳门上的文字是:“万历癸未六月日胜字,五斤二两,匠检加药七戋,中丸则八,小丸则十。这件明代万历年间火铳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军火的历史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明朝同东北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