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炒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炒钢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炼钢工艺。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半固体状态,再进行搅拌,利用空气或铁矿粉中氧气脱碳,以获得纯净熟铁或钢。“炒”钢多为低碳,控制恰当亦可得中碳钢、高碳钢。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太平经》卷72,但西汉中、晚期已出现。此发明为炼钢史上重大突破,使冶铁业能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熟铁或钢料,并促进百炼钢发展,使之进入成熟阶段。东汉前期铁兵器因而得以完全替代铜兵器,锻制铁、钢农具亦显著增多。欧洲使用炒钢法冶炼熟铁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叶,较我国约晚1900余年。②钢名。用炒钢法炒炼出之钢。东汉前期已为百炼钢工艺主要原料。 炒钢是以生铁为原料,将其加热到熔化、半溶化状态,不断地搅拌(如同烹调中炒菜),利用鼓风或配入精矿粉,使生铁中碳、硅、锰等氧化,含碳量降低到钢的成分范围之内,有时也得到熟铁。炒钢技术约发明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已相当普及,成为古代主要的炼钢方法之一。巩县铁生沟发现西汉中晚期的炒钢炉遗迹和两块铁的炒炼品,这是迄今所见较早的炒钢产品及冶炼设备。类似的炒炼炉和炒炼品在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铸遗址也有发现。江苏徐州出土的建初二年(77)的五十?(炼)长剑,南阳出士的东汉铁刀,山东苍山出土的永初六年(112)三十炼钢刀等,经检验,都是用炒钢为原料锻制而成的。成书于东汉的《太平经》记载:“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锻之,乃成莫邪。”这段简短文字谈到从采矿、炼生铁、生铁水炒炼成钢,锻炼成兵器的整个过程,是关于炒钢工艺的最早记载。三国六朝之后,炒钢技术不断得以改进和发展,史书屡有记载。唐《夏侯阳算经》、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清《广东新语》等文献中均可见到。《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并绘图说明炒钢工艺过程:“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者生,既炒则熟……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之,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手撒 ,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炒过稍冷时,或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或有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这里谈到(图中也绘出)了炼铁炉与炒钢炉串联使用,这与现代转炉炼钢直接用高炉铁水装炉的“一步法”炼钢是出于同一工艺思想,从而实现了半连续生产,减少了能耗与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效益。以生铁为原料炼制钢或熟铁,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使百炼钢工艺达到更高阶段。由于炒钢的发明,打破了先前生铁不能转化为钢和熟铁的界限,对早期铁器时代向完全铁器时代转变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继生铁冶铸技术之后,中国古代冶铸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欧洲14世纪后期才发明了炒钢,我国要领先其1200多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