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乐二十八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燕乐二十八调分类:【传统文化】 隋、唐、辽、宋间,燕乐所用的宫调。长期以来应用于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对宋、元以来的词曲、戏曲、说唱及器乐等多种俗乐有较大影响,故亦称“俗乐二十八调”,简称“二十八调”。在传统上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分类。一种解释认为,二十八调原本来自琵琶,琵琶四弦,每弦一声,即宫、商、角、羽,与七均相错综,构成二十八调,亦即由七种调高构成的四种调式。宋人多主此说。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乐律》载:“燕乐七宫: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七商: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七角: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钟角。七羽:中吕调、南吕调(又名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又名大石调)、般涉调、高般涉、正平调。”北宋仁宗时的《景钓乐髓新经》与南宋蔡元定《燕乐》、张炎《词源》所述同沈括之说基本一致。另一种解释认为是四均(四种调高),每均有七调(七种调式),清凌廷堪《燕乐考原》主此说。然因燕乐宫调在历史上几经变迁,解释纷纭,有关资料又已散佚,故至今尚无定论。 隋唐至两宋时代宫廷宴乐时所经常使用的宫调系统。古代燕与宴通。燕乐即宴乐。隋及其后来的几代帝王为了宴饮时玩赏音乐,从各地民间征集来大量乐工,这些乐工在长期的合作中共同创造出燕乐二十八调的宫调体系。即在七声音阶基础上,只选宫、商、角、羽四个音做主音,产生出宫调式,角调式等四种调式,用这四种调式逐一与七声相配合,便得出二十八种调式,它们并不一定在演奏中全部出现,并且逐代减少,到了清代则仅为五宫四调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