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玄中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玄中寺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寺庙。又名石壁寺。在今山西交城县城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北魏延兴二年(472)兴建。因高僧昙鸾大师住寺弘传净土宗,被视作净土宗之祖庭。后由弟子隋末僧人道悼、唐朝僧人善导相继皈依净土法门,住持此寺。元代改称“永宁禅寺”。明、清时曾扩建,又部分毁于战火。主要殿堂有万佛殿、东西配殿、千佛阁等。殿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寺东山颠有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寺四面石壁陡立,风景幽雅,为佛教圣地。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祖庭。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10公里的石壁谷中,故又称石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承明元年(476年)落成。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先后于此讲经著述,弘扬净土教义,创立净土宗流派。因而成为净土宗的著名道场。唐太宗北住太原,路过玄中寺,曾接见过道绰,并对寺院加以扩建,赐名“石壁永宁禅寺”。盛唐以后,玄中寺成为律宗道场,建立“甘露义坛”,与长安灵感坛、洛阳会善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宋元钓五年(1090),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遭两场大火,寺院烧毁大半。后修复。金末又毁于兵火。元初太宗辛卯岁(1231),奉旨改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住持惠信得朝廷支持,重兴寺院。元朝至元六年(1269),惠信弟子广安为太原路都僧录,寺院规模超过前代,使玄中寺成为当时天下名刹。明永乐、嘉靖与清乾隆、嘉庆年间,多次重修和扩建。清末,主要殿堂再次沦为灰烬。1954年后,渐次修复。现存北魏以来的碑刻为珍贵文物。玄中寺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佛教史也有重要意义。公元12―13世纪,日本高僧法然、亲鸾,根据昙鸾、道绰、善导的教义,先后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此后700多年来,从玄中寺一脉相承的净土法门,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的这两个宗派把玄中寺列为祖庭之一。不少日本朋友到寺访问和参拜。解放后,日本净土宗东本意寺派(大谷派)“县鸾大师奉赞会”会长营原惠庆,把自己住持的东京运行寺,视做玄中寺的别院。他把1942年从玄中寺带回的几颗枣子种于自己寺内,培植成树,称为“枣寺”。并将此寺枣木做的禅杖一根赠送给玄中寺,禅杖上头雕有一尊佛像,刻有“日中一心,万善同归”8字。玄中寺与枣寺,闪耀着中日两国佛教界和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光辉。 佛寺名。又名石壁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20里的石壁山中。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 (472)兴建,承明元年 (476)建成,名曰“石壁玄中寺”。由当时皇帝崇敬的被誉为“神鸾” 的净土宗创始人昙鸾大师主持,弘扬净土法门。隋末其弟子道绰,唐代善导继承净土宗,使其发展完善,成为佛教重要宗派之一。唐贞观年间重修寺院,曾一度改名石壁永宁禅寺。日本亲鸾信奉昙鸾的净土宗教义,创立净土真宗。故日本净土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玄中寺为祖庭。至今前来朝拜的净土宗信徒络绎不绝。玄中寺占地6000平方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四周石壁陡峭,环境幽雅。现存主要建筑是在清代基础上修建的,有善法殿、万佛殿、千佛阁及东西配殿。殿内供奉木雕、彩塑、铜铸等各式佛像70余尊。还保存有北魏以来历代碑刻数通,十分珍贵。寺外东山上有一八角两层白色秋容塔,重檐迭涩,塔身挺拔秀丽,中空,里面供奉佛像。 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峡谷中,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佛教净土法门的祖庭。玄中寺现存古建筑除天王殿为明万历年间重建外,其它均为解放后补建,但其始建年代却可追溯到北魏承明元年。当时受到皇帝敬重的雁人高僧昙鸾大师住寺创建佛教净土宗派,弘扬净土法门,佛名远播,被喻为神鸾。隋唐时期,这里是名僧道绰、善导大法师相继宣扬净土法门的道场。唐太宗李世民曾赴玄中寺礼褐,敕赐寺额为“石壁永宁禅寺”,使玄中寺声誉大震。盛唐时,玄中寺与当时长安的灵感坛,洛阳的会善坛齐名,作为唐代国内佛教三大戒坛之一而名扬天下。十二、三世纪,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接受昙鸾净土宗教义,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继承师意又开创了净土真宗,佛学上将印度的龙树、天亲,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日本的源空、源信尊奉为“三国七高僧”。亦称净土真宗七祖师。至今,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均尊奉玄中寺为祖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