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叔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叔和分类:【文化精萃】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字叔和,以字行。高平(今山东金乡西)人。传为东汉名医张仲景弟子。作过太医令。性沉静,博览医书,精于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曾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使之广为流传。尤精于脉理,著《脉经》十卷,载录秦汉以来诸家诊脉论说,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三部九候切脉法、详辨二十四种脉象,并将脉象、病理、治疗三者结合起来,“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脉经序》),丰富了古代医学宝库,对我国临床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一说山东济宁) 人。晋代战乱,客寓襄阳。其性沉静,精通经史,酷好医学。穷研方脉,深究病源,兼晓养生之道。曾任晋太医令。他深感脉学重要而又难以掌握,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浮为沉,则方治永乖; 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于是考复前世医书,采摭群论。总结《内经》、《难经》 以及扁鹊、华佗、仲景等论述脉学的内容,融个人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盛传于世。其中最大特点是论述了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 确立浮、沉、洪、数等24种脉象名称及指感标准,均为后世医家所宗。此书收集保存了晋以前有关诊脉的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资料,成为后世中医脉诊发展的重要基础。《脉经》 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0世纪以前此书传入阿拉伯,17世纪,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王叔和曾重新编次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中的 “伤寒” 部分,使之得以刊行伟世。颇有功于后学。金代成无己说: “仲景《伤寒注》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 亦有医家责叔和将仲景原书窜乱。叔和另撰有《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论病》六卷。均佚。 魏晋期间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名熙,高平(今微山)人。自幼勤奋好学,并特别刻苦钻研医学。32岁时任魏国太医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历代著名的医典和医书,吸收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总结和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对我国临床诊断学之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著有《脉经》10卷98篇,并编写了《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和《小儿脉诀》等书。《脉经》不仅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而且在隋唐以后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整理和编纂了张仲景的医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书。一千多年来,这两部书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