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象学运动和新左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创始人是意大利的伯奇,其主要代表作有:《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时间和真理》和《科学的功用与人的意义》等等,其他代表人物还有保罗?比康等。伯奇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认为当前西方世界正处于深刻的精神危机和物质危机之中;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的重视而忽视了对精神的追求,从而陷入了精神的空虚,使得人们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为追求物质的自然科学虽然是有用的,却不能为人类提供任何精神所需要的绝对真理;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追求物质的科学技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侵犯,这样一来实际上忽视了资本主义内部的腐朽对其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伯奇由此出发,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学说,但马克思主义内部缺乏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必须用现象学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因为现象学强调纯粹意识,为人类恢复人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的时代是科学发展而人性丧失的时代,现象学力图克服拜物教,来澄明被遮蔽的人性;马克思主义虽然探索了现实社会,但未能探索现象背后的自我的真正的生活,而现象学的任务就是要恢复人本身所固有的真实性,把马克思主义同现象学结合起来,实现人的价值的恢复,使社会现实从深刻的精神危机中解放出来。伯奇同现象学一样宣扬人本主义,反对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精神才是自为自在的,它是独立的并且只有这种独立才能使其得到合理的、真实的关照。伯奇的理论剖析了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危机,并力图用现象学发展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来用以解决欧洲文明的危机,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但他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其危机的最终根源,反映了其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的精神压制的不满和对于私有制的留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