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登封观星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登封观星台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现存最早天文台。世界重要天文遗迹之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告成镇(秦时为颍川郡阳城县治所,武周时改名告成)。相传建于周代,系周公测日影处。现周公祠前有一镌刻“周公测景台”的纪念石表,乃唐开元十一年(723)太史监南宫说(yué悦)奉诏刻立。现存观星台始建于元初,系郭守敬等设立的天文观测中心,由台体、圭表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高9.46米,连同明嘉靖七年(1528)增建的台顶小室通高12.62米。顶边边长8米余,基边边长16米余。北壁正中,小窗下沿,有一上下直通的砖砌凹槽,为测影“高表”遗迹。小窗下沿置横梁,梁影投于石圭。石圭(又名量天尺)子午向,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圭面有双股水道。以36方青石平铺成圭面。凹槽和石圭乃郭守敬所创40尺高表制度的仅有实物例证。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告成镇北。相传周公曾在此立土圭测日影,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在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活动。距现存观星台南20米处(有学者认为此处为周公测影台遗址),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任天文官的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古影字)台”五个大字。其表高196.5厘米。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700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引出平铺地上的石圭两部分组成。台身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台顶平面呈方形,每边8米多,台脚每边16米多,整个台体状如覆斗,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北壁正中有一垂直地面的凹槽,是测影“高表”的遗迹。台顶原置漏刻,今已不存。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增建。小室有四窗,两个开在北壁,两个开在凹槽东、西壁上方的小室壁上。这东、西相对的两个窗口下沿搁置横梁,由此到地面石圭的高度为9.7米,即为高表的高度。凹槽直壁、横梁和石圭是一组观察日影的仪器。梁影投在石圭上,石圭就像一把尺,量出表影长度,故有“量天尺”之称。石圭的表面由36块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居子午(南北)方向,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据记载,该观星台是一座具有测日影定季节、观星和记时等多功能的天文台。解放后,政府曾对登封观星台进行过多次修缮。公元1961年,国务院将登封观星台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登封县东南15公里告成(古阳城)北周公祠内。观星台为砖石结构,台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高9.46米,连同台顶明代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台顶边长8米,台基边长16米。台东西两则向北设有对称的踏道,拾级可登台顶。台顶两小房,中空。北壁中间砌一垂直的凹槽,用为测量日影的“景表”表身。石圭(又叫量天尺)从凹槽下方自南而北,由36方青石接连而成,长31.196米,宽0.545米,高56-62厘米。其方位与今测子午线方向相符。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深2厘米,宽2.5厘米。两水道间隔15厘米。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还刻有尺度,用以测量水准。1991年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在以观星台为基础,兴建中国天文博物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