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白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至汉代西南夷之、昆明,居住在今云南洱海一带。以游牧为生,没有君长。隋唐时期,这一带村邑连甍,沟塍弥望。其民已会种植稻、麦、黍、稷、豆、麻等农作物。今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还有一部分聚居在该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毕节等地。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南部(大理)、中部(剑川)、北部(碧江)三个方言。白语以音译方式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是藏缅语族受汉语影响较大之一种语言。

自称“白子”、“白尼”,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史称“白蛮”、“白人”、“民家”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594827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地亦有分布。有自己的语言,元、明时期曾使用过“楚文”(白文),即所谓的“汉字白读”,现通用汉语文。经济以农业为主,部分人兼事渔业。饮食文化发达,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等美味,上关、邓川、洱源的乳扇闻名全云南。服饰简洁、美观、大方,崇尚白色,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妇女多穿白色或浅蓝色右衽上衣,外套红色或黑色丝绒右衽坎肩,下着蓝色或白色裤,足登绣花鞋。主要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等。普遍崇奉“本主”(相当于村社神),信仰佛教,但又不排斥其他宗教。其历史悠久,科学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自称“白子”、“白尼”,旧称“民家”,他称“那马”、“勒墨”,史称“白人”或“?人”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 等地亦有 分布。1,131,124人(1982年)。一般认为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形成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与唐代今大理洱海地区的白蛮有亲缘关系,历史上与汉族关系密切。唐时白蛮首领参加南诏地方政权,历经白蛮所建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到宋代建立封建领主制的大理国地方政权。元代原大理国主段氏和权臣高氏等仍被重用,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但洱海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制。明代以后较大的土司都被改土归流,地主制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贫困,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抗斗争,迄至1948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剑川举行起义,与周围各族人民一起解放滇西北,迎接全云南的解放。操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或说白语支),历史上使用汉语文比较普遍,并曾用汉字的音和义再加上一些新造字来记录白语,被称为“白文”。旧时佛教相当盛行,亦崇拜*本主。解放前除今云南泸水县六库及云龙、兰坪、鹤庆县部分山区尚残存领主制外,其它广大地区均处于地主制发展阶段。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历史上盛行火葬,明代以后渐改土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并有三月街、渔潭会等盛大街期和传统集会。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与周围汉族基本相同。手工业比较发达,大理市的下关等地资本主义工商业亦较发展。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不仅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新建和扩建有机械、电力、纺织、化工、化肥、水泥、造纸、皮革、制糖、制盐及汽车修配等工矿企业。文化艺术古老丰富,有本民族的建筑、医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解放后获得继承和发展。

自称“白子、白尼”, 旧称“民家”, 他称“那马、勒墨”, 史称“白人”或“?人”等。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人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湖南大庸、桑植,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亦有分布,总人口有159万多(1990年)。云南土著民族之一。发展进程中与南迁的古氐羌人,楚蜀人,大量汉人及当地乌蛮等兄弟民族通婚较多,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形成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唐时白蛮首领参加南诏地方政权,并先后建立过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地方政权。最后于宋代建立大理国,历时300余年。元灭大理国后,仍重用原大理国主段氏和权臣高氏等,授予土司官职。明代以后较大的土司被改土归流,地主经济迅速发展。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剑川举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武装起义,揭开了滇西北游击战争的序幕。与滇西各族人民一起为全云南的解放做出了贡献。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为汉、藏缅语混合语言类型。历史上使用汉语文比较普遍,曾用汉字的音和义再加上一些新造字来记录白语,称为“古白文”。崇信本主,佛教亦相当盛行。白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解放前今云南怒江州福贡、碧江等县勒墨支系白族尚处在父系家庭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云龙、兰坪、鹤庆等县部分山区尚处于封建领主统治进入早期封建社会阶段,其他广大地区均处于地主制发展阶段。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历史上盛行火葬,明代以后渐改土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本主节,并有三月街、渔潭会、绕三灵等盛大街期和传统集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与周围汉族基本相同。1992年始,在大理市辖区内修建了州内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飞机场。文化艺术古老丰富,本民族的建筑、医学、史学、教育、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50年代创制了拼音白文,80年代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白族喜穿白色衣服,民间有“要得俏,一身孝”的谚语。男子包5、7、9市尺的白头巾,内穿白布汗衫,外套青布满肩马褂,腰系挑花兜带,佩流苏荷包,下着青色或蓝色裤子,脚穿用白布缝制的袜子和天官头鞋(云头鞋)。女子头包绣花帕,戴银耳环,上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青布或蓝布满襟马褂,外套绣花围裙,系绣花飘带,胸前佩戴三五串银质牙签,下着蓝青色宽脚裤,缠白色裹脚,穿绣花鞋。未婚青年女子梳一两根发辫垂于脑后或盘于头上,前额留短发。已婚妇女挽发髻于头顶或盘与脑后,髻上罩网兜插簪子。

湘西白族妇女服饰(奉大春摄)

儿童以花布缝制衣服,多戴“鼓打菩萨”花帽,颈戴项圈、百家锁,手戴银圈、抓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族服装不断改革,除部分老人继续穿着传统服装外,大部分人穿戴讲究花色品种,美观大方,流行西服、夹克衫等现代服装。

白族的住房多为两层楼房,也有平房。畜圈和厨房一般都与主房分开;厨房也有设在正屋内的。房屋有木质、木石、全石结构几种。一般是三间正屋一间横屋,门前一块坪地。屋顶盖瓦,前面重檐,形成前出走廊的格局。房屋一般坐北朝南,正门开在南方正中;有的建围墙,大门开在围墙的南方左侧。白族习惯住楼下,中间是堂屋,是日常起居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楼上用以储藏粮食,一般不住人。门前坪地用石板铺成,作为夏天乘凉和晒谷之用。房屋四周多栽竹子、松柏、芭蕉、棕树、花草,环境宜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