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相分类:【传统文化】 ①赞礼人。《仪礼?乡饮酒礼》:“主人一相。”郑玄《注》:“相,主人之吏,摈(bìn殡)赞传命者”。《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郑玄《注》:“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②辅佐大臣。《尚书?顾命》:“伯相命士须材。(伯相,方伯为相,指召公或毕公;命士须材,命令诸士官分别管理诸器物)。”此相即指辅臣。《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命相布德和令。”高诱《注》:“相,三公也。”后专用以指丞相、宰相。③送杵歌。舂谷号子。《礼记?曲礼上》:“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郑玄《注》:“相,谓送杵声。”《荀子》有《成相》,即采春杵歌的格式。 “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指命相,一指看相。古人认为“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即是说,但凡人的一切外在表征都含有关涉到俱不同命运的深层意蕴。因此只要把握规律,也就可以探测出其中的命运消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为河南太守时,相士许负看过他的面相之后说: “您三年后将封侯,再过九年则饿死。”周亚夫不信,说:“既然封侯,又怎么会挨饿呢?”许负指着他的嘴说: “您嘴边有两条线纹入口,命相所定,必遭此厄。”后周亚夫果然饿死狱中。许负用以测断周亚夫命禄的依据是其体之“表侯”,也即相学中所说的命相。按存在方式,命相可分为骨相、面相、色相等;按所示命禄的属性,则可分为福相、寿相、贫相、夭相等。既然确信外在表征含蕴着人的命运消息,也就自然会有人来解读这种命运密码。于是,就有了看相这种社会活动。看相,过去雅称“风鉴”。作为一种命学术数,其初时较为简单。汉初许负所著《相法十六篇》仅以人体十四个部位特征和行、声两项作为评判命相的依据,且各条自为一说,互相无涉。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相士们不再简单地将人的某一部位的大致差别作为命禄的表征,而是通过归纳、分类,将它看作层次细腻、内容丰富的集合体。如耳朵的命相就可分为二十余种,面相更是细分为一百多个部位。同时,由过去从某一部位的特征孤立地推论命禄变为将人的形体部位看作有机的统一整体,依据各部位的相互关系来推测人的命运前景。论相谈命的内容也由最初简单的寿夭、贵贱,发展到人的仕途、职业、俸禄、疾病、子嗣、婚姻、家庭等,几乎将人生所有的生活内容全部囊括。后来在发展中还将气色说与形体部位的命相交融起来,以部位特征决定总的命运走向,气色决定某时空范围具体的吉凶福祸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既有相对稳定又变化无穷的看相方法。 官名。①西周执事礼仪的官员。《诗?周颂?媵》:“相维辟公。”朱熹注:“相,助祭也。”《逸周书?王会解》:“相者太史鱼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注:“鱼,太史名,及大行人皆赞相宾客礼仪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觐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摈。”②即宰相,为百官之长。《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之本义,乃是辅助瞽者之人。《论语?季氏章》:“危而不持,显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春秋齐景公时设左、右相,相始为官名。战国时,齐、魏设相,韩设相、相国,赵、燕设相、丞相、相国。秦设庶长、左庶长、大良造、相、丞相、相国,皆为相职。楚初置令尹,后亦设相国。《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君相楚二十余年,虽名相国,实楚王也。”相,或丞相、相国,为协助国君综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最高官职,位尊势隆,但既非世袭,亦无封邑,由国王任免,取代“宰”而为百官之长,后与宰连称“宰”相。《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为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吕氏春秋?举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战国时各国之相并无国籍限制,亦有同时为多国相者。秦国多以三晋权变之士,如张仪、甘茂、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为相;苏秦身挂六国相印。相的出现是伴随王权的确立,封建制度的兴起而来的。参见“丞相”、“相国”及“宰相”条。③诸侯国之行政长官。汉初名相国,惠帝元年(前194年)改称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更名为相。地位与郡太守略同,故两汉以郡国守相并称。相秩二千石,由中央任命,掌王国行政事务,有权任命属官。《日知录》:“盖其时惟守、相命于朝廷,而自曹掾以下,无非本郡之人。……其辟用之权,即出守、相”。三国沿置,南朝以后渐废。④自汉以后,封国为县者,其地方行政长官亦称相,地位与县令、长略同,故历代以令、长、相并称,隋、唐始废。 佛教术语,中国佛教华严宗关于法界缘起理论的落畴,是用来说明各种现象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成为同一体关系的。“相即”就是“同一”、“不二”的意思。华严宗人认为,在各种缘起法中,从“自他”关系看,任一法皆可能为“主”而以他法为“客”,构成主客制约的关系。前者是“自体”,为能制约者,是“有”;后者是“他物”,为被制约者。根据缘起法,“他物”只是作为“自体”的条件(缘)而存在和“自体”融通的,相对“自体”而言,便失去了独立和自性,是“空”。这叫做“自”即是“他”。反过来,“自体”既以“他物”为条件而存在,离开他物就不能成立,因此又可以说他物是主,是能制约者,是“有”,而“自体”便反为“客”,成为被制约者,是“空”。这叫做“他”即是“自”。这样,对立的双方都可以互废自己,或摄他同己,或废己同他,消除自性的差别而同一于对方,这就叫作“相即”。可分为“同体相即”与“异体相即”,分别指同体事物之间与异体事物之间的相即关系。“相即”关系,遍于无限的“自他”关系中,于是诸法之间的界限消溶了,但又不失去其自身的存在,构成一大缘起。 夏朝君主。仲康之子。仲康死后,相是合法继承人。但后羿赶走相而自立为王。相年幼,只得逃往帝丘 (今河南濮阳西南), 依同姓诸侯斟 ,继而迁到斟灌 (今山东寿光东)。后又回到帝丘。相居帝丘时,曾征伐过淮夷、风夷及黄夷等部落。相即位第八年,后羿的宠臣寒浞杀死后羿,自立为王。寒浞的儿子叫? (又作浇)。“?多力,能陆地行舟。 (謇浞)使?帅师灭斟灌、斟 , 杀夏帝相”。相在位二十八年,死葬帝丘。自相的王位被篡,到少康复夏,夏朝国祚中断了四十年。 ①古代赞礼之人,在重大场合主持礼仪。《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郑玄注:“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论语?先进篇》:“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春秋时期,齐、鲁均有设置。如鲁叔孙穆子相襄公、孟僖子相昭公、孔子相定公、孟武伯相哀公、齐高厚相太子光等,都是在外交场合中相礼。②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最早由齐国设置,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新立,寺人披求见,因他曾受旧君之命追杀过晋文公,文公不愿见,寺人披说:“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齐景公时又分设左相、右相,《史记?齐太公世家》:“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战国时期,别国也相继设置。自秦以后,则称丞相或宰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