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窟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石窟寺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寺庙建筑。简称石窟。就山崖开凿而成。起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以北魏至隋唐时最盛,唐以后逐渐减少。在建筑形式上可分为有中心柱及无中心柱两种。窟内雕刻佛像和佛教故事。在石质疏松不适宜雕刻之窟中,则以壁画塑像代替。中国著名石窟寺有敦煌、云岗、龙门、巩县、麦积山、炳灵寺、响堂山、天龙山、石钟山、大足等处,其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美术、建筑等十分珍贵的可靠资料。 位于巩义市东北10公里大力山下伊洛河北岸,创之北魏孝文帝时,至宣武帝景明年间已形成规模,后经西魏、北齐、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连续400多年。现存五个洞窟、一个千佛龛、摩崖造像龛255个、佛像7743尊。除第五窟外,其余四窟都有中心柱,柱四面均凿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刻平?或藻井。四壁除一、三、四窟门内两侧刻帝后礼佛图外,其余均刻千佛及大佛龛,壁脚刻神王、怪兽、伎乐人等。该石窟中的18幅“帝后礼佛图”浮雕,为全国石窟中所独有。其中第一窟最为精美,东面三幅虽以皇帝为首的供养人行列,西边是以皇后为首的供养人行列,均有比丘作先导。既刻画了义态雍容的贵族形象,也刻划了地位卑微的侍从形象,举止稳健的动作和迎风颤动的衣袂,给人以强烈的质感。旧中国,帝国主义分子大肆盗劫巩义石窟的造像。现陈列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一尊菩萨,就是从第五窟西壁龛北侧盗凿的。 辽代佛教石雕艺术遗址。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二十余公里山谷中。有中、南、北三窟。中窟最大,宽6.5米,深约5米,高约3米。正中为砂岩圆雕佛涅?像,名卧佛。两旁有花岗岩雕塑菩萨两尊,弟子十五人。三面墙壁有半浮雕千佛像110尊。南窟方形,长宽各约3.5米,窟门两旁各有半圆雕天王像一尊,正中为释迦牟尼像,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像。北窟高于中、南两窟2米,有石阶供攀登。分内、外两室,外室布局与南窟同。内室皆为浮雕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两旁有佛弟子、菩萨、供养人及天王像各一尊,造型雄浑,将佛教艺术中光头赤足的形象改为头带冠帽,足着长靴的装束, 形成了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辽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石窟前曾有辽代庙宇,窟门外陡壁上所刻“真寂之寺”四字尚存。清代所修庙宇名善福寺,1966年后损坏,现已重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