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礼治分类:【传统文化】 儒家政治思想。“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治”,即“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顺从)。”(《论语?为政》)意思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刑罚来管理、约束人民,只能使人免于犯罪,而不能使他们有廉耻之心;如果用伦理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来约束人民,不仅可以使人有廉耻之心,而且还可以使人民真心顺从。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上自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等统治阶级各层,都要“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立于礼”(《论语?泰伯》)遵守礼制,各安其位,不得僭越。荀子“隆礼”,更把礼推崇到极点。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千百年来,“礼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治国之本和儒家基本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思想都发生过重大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主张以“礼”来维持统治。西周初,周公制“礼”以“致太平”,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东周以降,礼坏乐崩,天子、诸侯等地位紊乱,孔子即主张“克己复礼”,使“天下归仁”,从而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局面。孔子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记?礼运》言:“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法治兴起,与礼治相对,荀卿等则以礼、法并举而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