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祖先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祖先神

分类:【中国民俗】

每个民族都有对祖先的崇拜,但只是在单一宗族型村落中,祖先神才成为全村落人们共同的崇拜对象,并开展共同的仪式活动。在汉族以及土家、布依等民族的一些村落中,都建有宗祠,于年节或宗族的重大庆典中举行祭祀活动。

侗族中最为典型的是莎岁崇拜。莎岁代表着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区)共同的祖先神灵,是侗族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在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广大乡村的鼓楼(或村头)边,都建有祭祀莎岁的场所。这些场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大方石块垒起来的祭坛,一种是小砖房或庙宇形式的祭祠。通过它们,形成了侗寨祖先崇拜中的信仰实体。祭坛(祠)称为堂莎、然莎、堂间莎,有的取汉名,如威宁祠、圣母祠。掌管祭坛(祠)的是世袭的祭祀主,称为“登莎”。侗族的莎岁崇拜同时具有英雄崇拜的性质,因为在侗族传说中,莎岁本身就是古代的女英雄。吴姓侗族因莎岁的父亲吴都能是在抗敌中坠楼而死,鲜血洒在青菜上,所以不食紫斑青菜。这一习俗也体现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气息。侗族的莎岁崇拜,贯穿于每一节庆中,尤以踩歌堂和春节的征战演习为最。春节的征战演习已如前所述。踩歌堂实际72就是歌舞活动。它可分为两种:大寨中的分寨对歌和一寨姑娘邀请外地后生对歌。不论哪一种形式,都穿插有纪念莎岁的舞蹈活动,有一定的叙事因素和戏剧表演性质。对莎岁的信仰,一是为了缅怀赞颂,另一方面是祈求祖先的神灵保寨安民。

祖先神有民族祖先,家族、家庭祖先和图腾祖先等几类。汉族对民族祖先如神农、伏羲、女娲等的祭祀已经淡化,着重敬奉家族和家庭的祖先,少数民族则对本民族共同祖先非常重视,每年要举行隆重的公祭,叙述民族根源和迁徙故事,用歌舞形式表现祖先作战、生产、生活的情景,使人不忘根本。如土家族把早期始祖白帝天王,中兴时代的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都视为本民族的祖先,春节时进行隆重祭祀和纪念。民国时,土家族聚居区设有本民族祖先的土王祠、摆手堂,供奉民族祖先。龙山、保靖、永顺一带的土家人供奉八部大王。他们是古时土家族八个部落的首领。酉水北岸的“首八峒八部庙碑”记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南楚上游,故为八部者盖因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

传说八部大王为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出生时因长相奇特,被其父弃之荒野,受龙乳哺喂,凤羽遮阴,长大后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后报效朝廷立下大功劳。皇帝恐八兄弟久居京城造反,便封八兄弟为蛮域八部大王,各管一峒。八部大王开发酉水流域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后人立庙塑像,当做合族祖先千秋祭祀。故酉水流域的土家人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一要在八部大王庙前举行大摆手歌舞活动,隆重祭祀八部大神。

湘西大庸、桑植等地土家族供奉向王天子。沿清江的土家船民说:“向王天子一只角(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每逢农历六月六日,船民必停泊河港,以三牲酒醴,酬谢其先祖开发清江的功绩,并祈庇佑航行顺利。

苗族也极重祖先崇拜,最隆重的祭祖活动是椎牛,亦称“吃牛”,即以牛祭祀祖先神明。椎牛的目的,一是家道兴旺,感谢祖宗保佑;二是诸事不顺祈求祖先保佑(多为解除重病和求子)。合村公祭或单家独户进行。一般农户许下椎牛大愿后,须做数年乃至十多年的准备才能还愿。有进行三天、四天或五天的,耗资巨大。故苗谚云:“吃牛难,大户动本钱(存钱),小户卖庄田。”

椎牛这天亲友都要前往庆贺送礼,另有众多围观者。若是合村公祭,围观者往往达数千人。

椎牛时,在空地立一花柱,柱上套一篾圈,牛系圈上,苗巫师念咒将牛交给祖灵,由椎牛主家的母舅将牛刺死。牛死之后,锣鼓喧天,唢呐长号齐鸣,人们嬉戏笑闹,欢庆椎牛胜利。

因在椎牛的祭奠活动中,苗老司要述说在异族统治者的强制下,苗族被迫迁徙的惨痛历史和反抗的斗争精神,因此椎牛活动被封建统治者强加禁革,但禁而不止,民国中期仍以“小做”的形式进行椎牛祭祀。此外,椎猪也是湘西苗族的大型祭祀活动之一,其形式与椎牛大同小异,此不赘述。

侗族亦重远古始祖的崇拜,他们以姜郎、姜七妹(相当汉族的伏羲女娲)为始祖。怀化地区通道侗族自治县临口、下乡一带,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要举行祭祖活动。由两名幼童装扮成一男一女,代表姜郎姜妹,用一高台架抬着走。女居上盘,男居下盘。每经过一个寨子,群众纷纷敬香供茶迎接,祈求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瑶族盘王图―――监斋(江华)(左汉中提供)

桑植白族正月大举祭祀合族祖先本主神,由三元老司主持祭祀仪式,叙述桑植白族的来历,从初一至十四抬着本主神像在全境游行。

祖先神崇拜中还包含着图腾崇拜,如瑶族、苗族、畲族的盘瓠崇拜。盘瑶每年要过盘王节,纪念图腾祖先盘瓠。八洞瑶图腾崇拜猎神张五郎,以张五郎为始祖,家家户户都立张五郎偶像,无论做什么大事都要向他祷告,祈求保佑子孙。土家族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则将其分为两类,认为坐堂白虎是家神,要祭;过堂白虎是凶神,要赶。

古时,出于对先人的缅怀和灵魂崇拜,便产生了祖先神信仰,认为先人的在天之灵一定会赐福并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于是,每遇重要事件(如婚嫁丧葬)或重大节日,便要敬拜祖先,祈求保佑。在江西,祭祖仪式与其他神灵的祭祀仪式相比,显得尤为突出与隆重。每家每户在中堂设祖宗神位,每村或每姓建有宗祠,供奉列代祖先。每月初一、十五给祖宗上香,逢年过节则要供上牲酒果蔬类祭品,清明上坟扫墓,中元“烧包”送祖,冬至修坟培土等,家祭现象十分频繁,而且至今在农村犹存。另外,还有由族长主持的规模较大、仪式繁琐的祠祭。祠祭是1949年以前各地常见的集体祭祖活动,一般在春节、清明、冬至举行。

南丰石邮村民居屋内底墙正中都砌置一凹形的用长方木板雕架的神坛,后贴有用绿色纸写的“天地国亲师”,两旁各有一红纸条幅,左写“延陵郡昭穆祖”,这郡是以生姓来确定的,延陵郡是吴姓;如屋内还住着一家姓曾的,则要并列加书“鲁国郡”;如屋内住户太多,那就只写屋主家的某某郡以一郡名代之,右边写“家庆堂德福殿”。神坛中置一横板,放置全屋各家祖先亡人的木主,有的还在左边下层安一座土地或者财神、观音的坐像,这些神像都是木雕制品,高约20厘米。每夜,神坛前都要点神灯(青油灯),如今从简改作初一、十五日,一月两次。逢年过节,家庭喜庆,便要焚香烛,烧钱(冥)纸,鸣鞭炮,用三牲、茶、酒、饭作供品敬神,全家大小都要作揖跪拜,就连襁褓儿往往也由父母抱着行礼。虽没有过多的繁琐仪式,却是常年性的祭祀。

家族祖先神。有名的望族,一般建有祠堂,供奉历代祖先。最为著名的要数代县的杨令公祠,俗称“杨家祠堂”。祠内塑有杨业、佘太君等像22尊,祠对面还有楼台三间,称“祭台”,即杨氏宗族祭祖的地方。有些家族绘制有“神纸”,排列每代家庭成员姓名,糊裱成轴,平时珍藏,过年时请出来张挂祭祀。单个家庭则是在堂屋中供奉去世的父母,现在一般是挂有父母的遗像,逢年过节或死者忌日时祭祀。另外,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日送寒节,都要到祖先坟头祭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