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灶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岁时习俗。亦名“灶神节”、“送灶”、“小年”、“小年节”、“小年下”、“辞灶”等。系指将灶神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时间因地区有别。北方多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日。还有“官三、民四、蛋家五”之俗,即官家在二十三日,平民百姓在二十四日,蛋民于二十五日在水上为之。此俗甚为古老。《论语》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之说。《抱朴子》亦有“孟夏可以祀灶”之句,但那时是在夏日举行。传说后汉时,阴子方于腊日晨炊时,见灶神现形,即再拜受庆,家有黄犬因以祀之,自此累世繁昌暴富,久之冬令祭灶遂相沿成俗。灶神乃家堂神之一,各民族、各地区对其都有各自的信仰。山东民间有两种灶神传说:一是黄帝死后,被玉帝封为灶神;二是有富家姓张者,休妻续娶,坐吃山空,遇火灾双目失明,乞讨到前妻之门,自惭形秽,碰灶而死,被封为灶神。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口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守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地为精。”灶神像上写有联语。上联为“上天言好事”,下联为“下界保平安”,横披为“一家之主”。东北吉林永吉一带民谣:“灶王老爷本姓张。今天是腊月二十三。骑着马,挎着筐,秫秸草料备停当,送您老人家上西天,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民歌唱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可见,其目的是祈求灶神在上天述职时多说好话,以得天神之保佑。祭灶前夕,一般把旧年的灶神像取下来,去灰晒干,以求焚烧顺利,使之尽快升天。同时准备祭品。街头乞丐用松、柏、冬青树枝扎成小把,点缀石榴,游走叫卖,供祭灶之用,俗称“送灶柴”。此时,家家户户均争购灶柴,请新灶王爷,用秫秸编鹰、马、狗等物。供品有猪头、鱼、豆沙、粉饵、瓜果、水饺、麦芽糖和关东糖等,其用意自然是求“上天言好事”。当然,穷家祭灶也很简朴,也有以一碗清水为之者。河北滦平县有民谣《小子苦》:“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关东糖。”关东糖乃祭品中最紧要之物。因其可甜蜜灶神之嘴,以便“上天言好事”。行祭时,多有礼仪。《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辽宁辽阳此俗情形:“天色昏黑后,取茶杯二,置诸灶突之上,一盛水,一盛草料,持扎成之马、狗,以其喙向杯中,作饮食之状。复将灶王供于杯前,燃香致敬,逮至星斗满天,香将燃尽,一人取爆竹一枚,燃放于院中,一人将灶王犬马等物,聚于一处,以火焚之。复以皂糖少许,沾于锅灶口上,谓之糊灶王口,盖恐灶王升天,奏出恶事。”此地风俗,须由父子跪于灶前,烧神像、马犬,唱祭灶歌,用关东糖沾灶门。《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河南泌源此俗:“预买新灶神一张,张贴灶前,谓之换新衣。随带黄纸马二张,约方寸许,亦名之日‘灶马’。一张沾于灶神额上,意谓迎灶神‘回宫之马’,于元旦黎明时焚化。其他一张即于当日随香焚化,意谓迎送灶神升天之马。”此外,是俗也与养蚕有密切关系。浙江海盐县农村称送灶为送蚕花,迎灶为迎蚕花。认为送灶是祈求蚕业丰收。江苏常熟兼有驱疫活动,以去邪除魔,保佑儿童健康。古有“男子不拜月,女子不祭灶”之谚,盖由父权制取代母权制而变。 又称“祀灶节”、“送神日”、“小年”、“小年节”、“小年夜”、“小岁”、“交年”。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区。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阴兴传》,汉以前祭灶是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在腊日晨见灶神,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后遂以腊日为祀灶日,即在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所祭之神,就是民间说的“灶王父”、“灶君”。灶神在文献与民间传闻中说法不一,但灶神是火神祝融一说是探求祭灶渊源的重要线索。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项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祭灶最早发端于原始人对火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灶为五祀之一。民间的祭灶活动由集体性的祭拜演变成了一家一户的个体活动,灶神由氏族部落神演变为掌管一家祸福的家神。为困窘生活所迫的百姓希望灶王爷带给他们富裕的生活,送走穷困,因此,民间要祭祀灶王爷。祭灶仪式为接与送灶。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上天,初一五更要接灶王回来。祭灶神的祭品要供上灶君上天骑的云马和求灶君甜言蜜语的蜜糖,或将酒糟抹于灶门,以醉灶神,即古人所谓的“媚灶”。媚灶之风宋代已盛行。宋?范成大《祭祀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礼;猪头烂肉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真实记录了当时民间的祭灶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至今各地仍盛行祭灶之俗。江苏苏州民间二十四日以麦芽糖送灶君上天,广西南宁地区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君诞,各家备糍粑和三牲酒礼供奉灶君老爷,并买一纸灶马给他骑上天去,上面有“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祭灶节又称小年,是相对大年(春节)而言。东汉?崔?《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宋代,过小年不外出贺岁,而是合家团聚,欢宴饮酒。《太平御览》卷33引徐爰《家仪》“惟新小岁之贺,既非大庆,礼止门内”。《燕京岁时记》祭灶条下云:“是日鞭炮极多,俗谓小年下。”小年时节要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家家将内外清扫干净,以迎新年。因地区不同,各地过小年的日期略有不同,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四日过节,但是淮北地区则称正月十五为小年。山东地区有以夏历六月初一为小年的。贵州遵义、毕节、仁怀等县的仡佬族则以十二月三十日或七月初六过小年。 古代祭祀灶神的祀礼。早在先秦时期,祭灶就列为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所谓“五祀”,即春季祀户,夏季祀灶,中央土 (即夏秋之间) 祀中烀 (中堂),秋季祀门,冬季祀行。“五祀”都很隆重,也很复杂。如祭灶,要立神主,以丰盛的酒食为祭品,还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代神受祀的人)。祭灶来源于原始拜物教。在上古,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关于灶神是谁,历来说法不一。《礼记?月令》中将炎帝、祝融说成是祭灶的主神。后世又有多种说法,较为普遍的是张单之说。祭灶的日期,亦是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不同的说法。据《礼记?月令》记载: “孟夏之月……其祀灶。”这大约是中国的古礼,也是我国有关祭灶日期的最早记载。明、清时期通常在八月初三祭祀,这是受道教的影响。据《玉匣记》上说,灶王爷的生日是八月初三。 布依族部分地区的一种祭祀仪式。布依族视锅灶为神圣之物,不许任意敲打或撞击。 一些布依族地区架于火塘之上的三脚架(一种简易灶具)亦不能随意挪动。违反者要请布摩择吉日杀鸡祭灶。即使是外来的客人违反也不例外。祭灶仪式各地不尽相同,有繁有简,视违反的情节而定。较隆重的祭灶仪式须在堂屋中神龛前叠放两张四方桌,上下两层各以酒、米作为祭品,灶门口亦摆一桌祭品。布摩抓一把玉米放于堂中供桌上,先念诵《请神经》,然后与其众弟子团坐于灶门口念《灶王经》,祈求灶神保佑全家一年四季平安。 ①仫佬族腊月祭祀灶王活动,农历腊月廿四晚相传为灶王上天庭呈奏所在之家的善恶以定来年奖惩的日子。每家备办糖果送灶王上天,并在司命灶君的神位侧贴上“上天呈好事,下地降祯祥”之类的对联,祈求灶王多讲本家善事,多赐福家门,称送灶。除夕晚上又备办糖果供品迎接灶王归位,称接灶。②土家族祭祀灶神日。俗谚云: “腊月二十三,灶王菩萨上天。”夜深三更,于灶锅点上一盏清油灯, 陈上果品、斋粑、豆腐,祭送灶神上天言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陈述美言善事,降瑞赐祥。 大约在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祭灶的时间就基本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明清以来,福州等地民间还有“官三、民四、科题五”之说,因而祭灶时间有二十三日与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之分。祭灶的主要内容是换灶神像和祭祀灶神。闽中等地灶神是一对夫妇,男的称“定福灶君”,女的叫“增寿夫人”,俗称“灶公、灶妈”。灶神图的上方书“东厨府”,两侧写有“调和鼎鼐神仙府,善理阴阳宰相家”等字样。各地灶神尊号不一,有的称“九天练厨司命九天元皇感应天尊”,有的为“南天护福星君利济真卿东厨司命万化天尊”。神像或尊号两侧多配以对联,常见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奏善事,回驾赐祯祥”等。 旧时福建各地民间祭灶仪式相当隆重,祭品多具牲醴、瓜果、糖饼,惟恐不敬,意在让灶神上天多讲好话。福州祭灶旧俗最是繁琐,有些人家腊月二十三日夜祭荤灶,二十四夜祭素灶,灶糖灶饼则是极具福州地方特色的祭灶供品。闽东等地的祭灶也颇为隆重,民国《霞浦县志》卷24载:“祀灶之夕(或二十三、或二十四,各依先例),人家具牲醴,并各种糖食果品祀社神。焚香鸣炮,声闻四境。祀毕,布席而浚,俗称祭灶酒。祀灶之前后数日,盛设牲牢、年糕、福橘及山海各珍品。罗列堂前,以谢天神地碉。”闽南各地民间大多在二十四日祀灶送神,是日一般人家都供品丰盛,不敢怠慢。漳平等地的祭灶也有祭荤灶和祭素灶之分,与福州不同的是,其不分两次祭祀。现在各地民间一般不贴灶神像和尊号了,但一些人家仍保留着祭灶和换灶神图的习俗。 灶有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爷”。古代中国民间很早就有灶神,《礼记?月令》说是炎帝、祝融。晚后道教又说灶君为女神,尊号为“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民间俗称“灶王奶奶”。《荆楚岁时记》说古代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后来俗定为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间俗传灶神每年此日要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善恶,于是每家每户在灶神上天前都要备甜果甘糖等物收买之,让他嘴巴甜甜,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平安。福建各地祭灶之俗亦由来已久,《五杂俎》卷2说:“俗皆以十二月二十四祀灶,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今闽人以好直言无隐者,俗犹呼曰灶公也。”明代福州人陈荐夫《祭灶行》诗云:“人家腊月祀灶王,二十四夜朝紫皇。善恶条陈明如镜,贫富穷通我司命。盘中有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饴……”《榕城岁时记》亦载:“今俗以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别具上糖饼奉灶君(按今俗谓之灶饼)。具黑豆寸草为秣马具,今俗以是草散于屋瓦上,谓之马草,亦为灶君秣马意。”清代传奇小说《闽都别记》对古代福州民间的祭灶习俗有不少生动的记述,如第232回“郑性之画马祀灶神,猪急使讨肉结仇怨”,讲的就是著名的急避巷的传说。故事说南宋年间福州安泰桥边有一巷叫急避巷,其得名源于一段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传言宋时本巷有一秀才叫郑性之,家贫如洗,有一年送灶君上天之日,郑性之向巷口一屠夫猪急使妻郭氏赊一斤半猪肉准备祭灶之用。谁知猪肉已落鼎去煮,猪急使还追上门来讨还猪肉,并将郑性之羞辱一番。郑妻大哭,性之长叹良久,画马一匹并随手题诗四句云:“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题完点香烛向灶前焚化,夫妻垂泪同拜。此后,郑性之得中状元,衣锦还乡,找隙杀了猪急使等人,报了此仇。由于杀人太多,故时人畏进此巷,并称之为“急避巷”。这则民间传说在福州地区流传很广,其是否真有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郑性之画马祀灶神这件事,使南宋年间福州民间的祭灶习俗如实地显示出来。 清代前后福州等地民间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科题五”之说,即官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民间十二月二十四日祭,水上?民十二月二十五日祭,反映了富贵贫贱的等级划分。此外,有的民间还流传祭荤灶和祭素灶的习俗。即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两天分别进行祭荤灶和祭素灶的活动。二十三日祭荤灶,鱼肉美酒尽量供奉,并以红酒糟涂在灶门口,谓之“醉司命”。二十四日夜祭素灶,用瓜果、甘蔗、花生、香菇、木耳、荸荠、菠棱菜、红枣、灶糖灶饼等供品,还是贿神娱神,以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为此福州民谣云:“祭灶祭糊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奴褙,金库是奴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奴,保佑奴爹有钱赚,保佑奴奶有钱长,保佑奴哥讨兄嫂,保佑奴读书变聪明。” 福建其他各地民间的祭灶习俗大致类似。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说:“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以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具牲撰,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乃迎而复之,如送之礼。”泉州民间于是日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抹酒糟于灶门,谓之醉司命。民国18年《霞浦县志》岁时载:祭灶日“人家具牲醴并各种糖食果品祀灶神,焚香鸣炮,声闻四境。”闽西等地民间在祭灶前数日有僧人挨家送灶札,以供灶君上奏玉帝之用。祭灶时将这种以黄纸制成、印有奏文的灶札连同纸钱同时焚化。富者有用三牲合香烛糖果瓜枣诸物致祭,不一而足。 腊月二十三照例祭灶,老北京人称之为“小年下”,以示年节将近。灶间刻印马形称“灶马”,到二十四日清晨,郊区各户便要焚灶马,表示送灶神上天。送灶马时,不仅要有祭灶王的糖饼,还要有灶马吃的黑豆、寸草等马料。清代以后北京人供祭的灶王爷有两类:一类是“金灶”,水彩印刷,较为精致,常年贴在灶火台前奉祀。还有双座和独座之分,奉祀人有配偶供双座,意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无配偶者供独座。一种是“烧灶”,木刻而就,较为粗糙,上题“司命之神”四字,专为祭灶准备,可临时到店铺请(买)一份。祭灶时间是在二十三日晚饭后,在客厅当中摆上一张供桌,两边配上两碟糖,及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炷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贺,祝贺灶王爷降了吉祥。女人是不能祭灶的。祭灶是年到的信号,有童谣云:“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此时,各商家纷纷派伙计外出讨债,因北京有“三节”(除夕、端午、中秋)结账的规矩,故还不起债的人此时纷纷外出躲债,说“要命的关东糖”,直到除夕接神时为止。 广西各民族普遍有过春节的习俗。过春节的序幕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过小年。这天,各地壮族用不同的黏性素食供祭灶王;横县和都安县用汤圆供祭;来宾县用黄糖、炒黄豆供祭;武宣县用黄糖、豆腐供祭;田林县用糯米油团供祭,等等。用黏性素食供祭灶王,意在将灶王的牙粘住,让他上天后难以启齿。而百色、忻城、河池、东兰等市县,过小年时,还要将灶王在瓦片底的记事扫掉,让灶王上天后,在玉帝面前无从奏说。送灶王上天后,人们可不择日拆旧灶建新灶及修建猪牛栏、鸡鸭舍等。过小年这天,要买酒肉加菜。在桂西的东兰县,人们还在这天采来旱塘草,放入水中烧开,待水温后用来洗澡。民间认为,这天用草药水洗澡,老人可延年益寿,儿童能健康长高。汉族过小年的习俗类似于壮族。桂东南十万大山中的山子瑶的春节活动,则从腊月二十七开始。这天,各家都将旧的香炉灰倒去,用柚子叶煮水洗刷香炉,再将新的稻草灰放入香炉中。此后,男的杀年猪,女的包年粽,准备过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要祭灶神。在河北民间称灶神为灶君爷、老灶爷或灶王爷。古时候,凡要成立一个新家庭,就要安锅灶、敬灶神。锅灶和灶神是一个家庭实体的标志。灶神在我国出现较早,《庄子》描述灶神“着赤衣,妆如美女”。后来的道书上则说灶神是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元君”,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等三十六神,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敬灶全书》上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凡被他举告的,大错减寿300天,小错折寿100天。人们对他恨得要死,又怕得要命;既惹不起他,又躲不得,只好想尽办法应付他。每逢祭灶时,都要给他供糖瓜,用糖瓜糊住他的嘴,不让他说人家的坏话。人们还在他的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旧时,冀南农家祭灶的具体做法是: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家庭主妇先给灶神烧香、供糖瓜,然后用席篾扎成一个马,拣几个喂牲口的干草节,洒几滴水,算是给灶王爷备的坐骑及草料。黄昏时,把供了一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马匹”、“草料”一块放在黄表纸上烧掉,嘴里同时小声念叨:“年年有个二十三,灶王老爷要上天。有大马有草料,一路平安顺利到。供上糖瓜把你甜,玉皇面前进好言。”然后把新请的一张灶王爷神像贴在原来的地方。 冀南民间流传灶王爷叫张大郎,妻子叫郭丁香。丁香勤劳贤惠,张大郎却看不上她,把她给休了。郭丁香被休后,不忍心回娘家,就流浪在外。这一年闹灾荒,寺院里熬粥舍饭,丁香去厨房帮忙。再说张大郎在家里整日赌钱喝酒,把家产折腾光了,成了叫花子。这天他讨要到寺院舍饭的地方,丁香做了一碗细丝面条让他吃。张大郎吃着面条,心想只有前妻会做这样好的面条。郭丁香问:“你还认得我吗?”张大郎抬头一看是前妻,他悔愧难当,一头撞在锅灶上没命了。玉皇大帝知道了,就封他为灶王爷,管人间各家灶头之事。人们知道他在世时人品不强,怕他在玉皇大帝那里胡言乱语,就用糖瓜糊他的嘴。 廊坊一带民间传说,有一个贪官被皇帝派到地方当官。他在朝里清闲惯了,不愿意下来,皇帝就答应每天有一户人家供他吃喝,他才下来了。这位老爷自己吃喝不算,每天带着他家眷甚至鸡狗一齐吃喝,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这天该到张大巴掌家吃喝了,张大巴掌就因为巴掌大出的名,他一巴掌能把这位老爷扇出十丈远,摔成肉饼子。张大巴掌媳妇说:“扇死他倒便宜了,不如轻轻一扇,把他贴到咱锅台边的墙上,叫他每天看咱吃饭。”张大巴掌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一巴掌把官老爷和他的妻子、鸡狗都扇在了墙上。老百姓听说了非常高兴,便找画匠把官老爷和他妻子、鸡狗的丑样画成画,贴在自家锅台边的墙上,叫他们每天眼馋地看人们吃饭。皇帝听说了,也不敢下来给张大巴掌定罪,只颁下一道圣旨,说玉皇大帝已传旨封这位地方官当灶王爷,主管世间灶头事务,于是世间便有了灶王爷。 冀南灶王神像(杜学德供) 河北民间俗话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年下还有整七天”。旧时称这七天为迎春日,即过年的实质性准备阶段。冀南民谣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户户捏扁食(饺子);初一儿,串门走户都作揖。”把迎春日这几天的活计说得非常具体明确。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春节之前,进行一次彻底的扫除,这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之一。腊月二十四日扫房是河北民间非常普遍的民俗事象。这一天要大开门窗,被褥衣物、炕席铺草都要拿出去晒一晒,掸掸尘土。桌椅箱柜,能抬出去的一定抬出去见见太阳光。大家具不便抬出的,也要挪挪地方,以便彻底打扫房顶、屋角、炕上等处的尘土污物,凡能擦洗的都要擦洗一遍。 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开始“蒸”,就是要蒸春节期间吃的馒头、肉馅素馅包子等干粮,上供用的花糕、枣山和面刺猬。花糕的蒸法是,和好白发面后,把一个馒头的面剂擀成厚厚的圆面饼,上面摆上红枣,盖上一个同样的圆面饼。在上层面饼上面中央安放细面条做成的花瓣,或轧有花纹的小面片花,上面放一个红枣,蒸熟即成。“糕”与高谐音,蒸花糕有盼望年年、步步升高的意思。面刺猬的蒸法是,用面剂揉成个大致形状后,在脸部安两个黑豆当眼睛,用剪刀在其身上剪一些三角状的刺儿,背上驮小面团的是公的,小面团象征金银财宝。不驮面团的是母的。把两只刺猬放在门头上,让它往家里驮金银财宝。冀南农村的传统习惯是,正月里一般不再蒸干粮,所以年前蒸的要保证差不多吃一正月。河北民众好胜心强,这里蒸还有蒸蒸日上的意思。俗话说,“不蒸馒头也要蒸(争)口气”,“蒸”和争是同音字。当然蒸得多了容易发霉,造成浪费。 蒸了馒头,紧接着是杀猪宰羊、煮肉、炸丸子、炸焦叶、蒸豆腐、炸豆腐、洗海带等,这些活需两三天才能完成。 杀猪过年(贺跃进摄) 妇女在“蒸”的同时,男人则要赶集(临近春节时的集市)买年货。主要是鞭炮、烟花、糖茶、香烛、纸箔、年画、吊笺、衣服鞋帽、柿饼核桃、花生水果、香烟酒类、干鲜蔬菜等一切春节要用的东西。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间谓之“小年”。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灵,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好坏情况,来回需要7天,所以这天各家都给灶王爷送行。这天晚间各家家长主持祭灶,供品为糖瓜、年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后两种供品为灶王坐骑使用)。糖瓜祭灶和年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让糖瓜和年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说话或不说话。不说话怎样言好事?看似自相矛盾,其实不必细究,只是人们利用了所谓“吃了人家的嘴软”的心理而达到求吉祥之目的。还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门上,用来醉灶王,好让他见到玉皇大帝时醉醉昏昏,无话可说。叩祭毕,纸锞将随当年灶王神马儿焚化,是谓灶王上天述职,并燃放鞭炮欢送灶王爷上天。民间规定祭灶时妇女不得参与,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据说如果吃了就会口圈变黑。 谚曰:“十二月二十三,灶老爷上天。”是日,家家要送灶。灶神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驻各家的“监察官”,尽录人间善恶。祭灶是为了让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在晚饭后,除供品外有灶王纸码、纸轿、纸马,外加马料。焚烧前先在灶王嘴上抹灶糖、粘米、酒糟,封住嘴巴,并说:“灶王灶王,请你吃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扬州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徐州则家庭主妇先祭灶,然后才是男子。至除夕夜,灶王重返人间,家家灶头神龛里换进新的灶神像,摆祭品为灶王接风,是为“接灶”。关于祭灶的时间,各地不同,俗说:“官三民四王八二十五。”意为二十五祭灶就太晚了。苏州二十五“掸檐尘”,也与灶王有关;家家搞卫生,掸檐尘,又称“打尘埃”,有的在送灶前一天即行事。传说以前人身上附有一个看不见的“三尸神”,他经常把人间恶事暗记在墙上,向玉帝报告,除夕夜玉帝便派王灵官下凡杀生。灶王得知此事便命人在除夕前将墙壁打扫干净,王灵官下凡找不到暗记,报知玉帝,玉帝便惩罚了 “三尸神”,从此掸檐尘便成为习俗流传开了。其实一年到头时除旧迎新,人人都要搞卫生,剃头洗澡换新衣,叫“有钱没钱,过个干净年”。 祭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