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汉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汉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一)秦
秦统一后,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又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先后灭掉了割据中原地区的韩、魏等国,将发达的中原文化当作全国的典范加以推广。以后多次出巡中原以外的地区,目的之一就是推行教化,要求边远地区的百姓都要象中原地区的人民一样知书达理,奉公守法。如他第二次巡行到江淮一带及山东半岛时,曾在琅邪刻石歌功颂德,其中非常强调匡正异风怪俗,原因正是在于这些地区原是楚国和齐国的旧地,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不同;第五次巡行到江浙一带,在会稽刻石记念,其文都是关于化民成俗统一思想的,特别对男女节操提出严格的要求,正是因为当地居民不象中原居民那样文明有礼仪。秦始皇以中原为准则教育全国人民,力图使原六国民俗、道德不异于中原,做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史记?秦始皇本纪》),对巩固中央集权是有利的,对形成全民族的民风民俗、道德规范也有积极作用。 在秦代的教育中,中原地区的士人起了很大作用。且不说卫人商鞅在秦孝公时帮助变法,名垂青史,即使是秦始皇时的宰相李斯和对秦朝教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韩非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出身于上蔡的李斯根据周代使用的大篆和齐鲁地区使用的“蝌蚪文”发明了小篆,使笔画更为简单,更加易学易写,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还用小篆编写了一部蒙学教材,取名《仓颉篇》。用这种比较简单的小篆体撰写的学童课本教授童子,当然要比字体繁难的大篆容易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这不能不说是李斯对教育的重大贡献。从此,中原地区由于有了简单易学的小篆字体,幼童因为有了较好的启蒙教材,学习的兴趣更大,从学的人更多,教育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二)汉
1.官学教育 汉朝是中原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教育也随整个西汉王朝从秦代的法制教育向“独尊儒术”的德治教育转变。出生于洛阳的汉初著名儒学家贾谊一改汉初思想家陆贾提倡的无为政治思想,提出仁义为治国之本,主张建立礼制,提倡教化,对儒学理论进行了重要建设,成为以后董仲舒进一步提出“独尊儒术”的先声,在儒学独尊的政治背景下,教育的地位大为提高。汉王朝不仅在京都增设太学,还在全国各地兴建学校,确立了官学教育制度。至东汉时,遵行西汉成法,官学教育依然兴盛。又因东汉王朝以洛阳为国都,中原地区自然也成了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当时中原地区的官学教育以洛阳为代表,除太学外(详见本章第三节),还有专门的贵族学校,称“四姓小侯学”。其中四姓指外戚樊、郭、阴、马四家,“小侯”指这四姓都不是列侯。这种学校创于明帝永平九年(66年),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由朝廷直接延聘名师执教。学校的各种设备很好,所学内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等儒家经典。后来又扩大招生,不限于四姓子弟。由于教育质量高,匈奴贵族也派人到校留学。至安帝元初六年(119年),邓太后又开邸第,创办了另一所贵胄学校,入学的是河间、济北二王5岁以上的子女,以及邓氏近亲子孙共70余人。她还下令为年幼儿童配置师保,开设“幼儿班”。后来又让人在东观开办一所宫廷学校,专门教育宫人。上述这些学校的开设,对外戚官僚子弟进行特殊的教育,企图通过教育使之树立正统观念,安守本分,不滋事分权;特别是让贵族女子和宫中妇人入学,都是没有先例的,为中原教育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东汉灵帝下令在洛阳鸿都门一带创立了一座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史称鸿都门学。学生由州、郡、三公荐举,要具备“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乌篆”等才艺(《后汉书?灵帝纪》),人数最多时曾达到1000余人。学习内容即为尺牍(书信)、小说(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辞赋、书画等。学生的身份多是中小地主及其子弟,通过学习有了一技之长,出路也是十分地好。“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后汉书?蔡邕传》)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学院,也为以后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被分为10余个郡国,在这些郡国中,也都设有各自的学校。按照其级别划分,郡国设立的学校称作学,县、道、邑、侯国设立的学校称作校,乡设立的学校称作庠,聚的学校称作序。在学、校中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以今天的学制比较,学、校大约相当于中学,庠、序相当于小学。郡国各设文学祭酒一人,管理所属的学校。各级学校以推行社会教化为宗旨,学习儒家经典,注重礼教。 2.私学教育 除各类官学外,东汉时期许多私人设立的学校也遍布中原各地。《后汉书?儒林传》记载了当时的繁荣景象:“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如乐安(今山东高青东南)人牟长在洛阳、河内(郡治今武陟西南)等地聚众讲学,听其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他的儿子牟纡“又以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汉书?牟长传》);南阳人谢该“善明《春秋左氏》,为世名儒,门徒数百千人”(《后汉书?谢该传》)。这些规模大小不等的私学,也是当时中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原地区的教育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有规模宏大的洛阳太学,还有各种贵族学校和宫廷学校,以及遍布中原各地的郡国学校、私学和家学。由于各类学校的教育,使中原地区成为人才济济之所,“汝颍固多奇士”(《三国志?郭嘉传》)、“豫州人士常半天下”(《晋书?陈传》),正是对它的高度概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