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端平更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端平更化分类:【传统文化】 宋理宗亲政后的改革事件。绍定六年(1233),权相史弥远在专权26年后病死。理宗亲政,改次年为端平元年(1234),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史称“端平更化”。因个别重大措施一直贯穿到淳钓,也有人称之为“端平淳钓更化”。 在政治上,理宗拔贤黜佞、慎选宰相、亲擢台谏,纠正了宁宗嘉定以来权臣独相的局面。理宗还取消堂除陋规、减少官吏权摄、控制取士人数、严格升迁制度以整顿吏治,使朝政较为清明,出现一批忠勤体国的良吏。但吏治整顿未在根除弊源上着力,虽略见起色,但收效不大。 在经济上,理宗首先致力于整顿楮币,停止发行新币,适当回收旧楮,严禁销毁铜钱和伪造楮币,严格会计制度,实行节用方针。同时加强国家专卖和防止私售以整顿盐业,并广泛推行屯田,以稳定边境地区和解决军粮不足。财政整顿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只讲究“敛财”而不注重“生财”,仍无法根本改变财用支绌的局面。 在军事上,理宗对蒙古进攻采取积极抗御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决策上有得有失,“端平入洛”以失败而告终则最为失计;加强防务,挫败蒙哥则较为得策。积极防御战略使宋军在四川、京湖、两淮三大战场上都能较有力地抗击蒙古军的进攻。 在文化上,理宗大力尊崇理学,擢用理学之士,使理学从民间学术一跃成为官学,由一种社会学术思潮一跃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给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理宗也因而成为理学官学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君主。 端平更化是在南宋王朝积弊颇深的情势下进行的,是宋理宗中兴图治的主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军事和文化上的成效最为显著,延缓了南宋走向覆灭的进程。但总的来说,端平更化有始无终,并不彻底,没有也不可能使南宋真正“中兴”,从而避免灭亡的命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