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管仲的民本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管仲的民本思想

分类:【地域文化】

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原始氏族公社的“博爱”和民主思想。这一思想在西周时期得到继承和发扬,结合周初情况,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或“敬德保民”主张。

周初统治者看到殷朝末年,政治腐败,且敬天事鬼,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致使小民过着“如蜩如螗,如羹如沸”(《诗?大雅?荡荡》)水深火热的生活,最终导致亿兆之夷人背叛,把殷朝灭亡了。因此得到教训,由重天神,变为重德重人。周自周文王始,便提出要“怀保小民”、“视民如伤”,把人放在了鬼神之上。周公制礼作乐,进行改革,进一步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把“爱民”、“保民”、“裕民”视为永保江山稳固的法宝,认为天降下人民来,设立国君、师尊,目的是为了帮助上帝“宠之(人民)”。并且还认为,天和人民是相通的,人民听到的就是天听到的,人民看到的就是天看到的,人民的耳目就是天的耳目,人民的愿望,天是服从的。《尚书》载: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皋陶谟》)

所以要求统治者加强德性修养,“敬德保民”,才是“顺乎天而应乎民”(《周易?革》),才能得到天的亲爱。《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天之禄。”

到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开始瓦解,奴隶解放思潮的产生,人的地位的提高,民本思想又有新的发展。人民不仅是天的耳目,天的代表,而且就是“天”了。但是,在齐国,民本思想形成是管仲的功劳。因为齐国原在殷人统治下,受殷人天命思想影响严重。姜太公治齐后,又“因其俗,简其礼”,没有彻底用周文化改造殷文化和夷文化,而是重法治与道术,再加上齐国工商业发达,人口流动大,公社制度破坏较重,原始民主思想传统较薄弱,因此,民本思想没有建立起来。直到公元前五六世纪时,齐国还有用人殉葬的事

,就是一证。

管仲针对齐国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吸收周文化中“敬德保民”思想,建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理论。

管仲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成就霸业的根本。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而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下引《管子》只注篇名)齐桓公问何谓成霸王大业的根本,管仲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霸形》)要齐桓公爱护百姓,把百姓视作“天”。有一次桓公又问:“王者何贵?”管仲答曰:“贵天。”齐桓公仰视天空。管仲进一步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因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之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见《说苑》卷三)正因人是治国王天下的根本,所以“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霸言》)

如何才能得人呢? 关键是得民心。“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同上)人心所向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牧民》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众而不得民心者,则与独行者同实。”《参患》)人主若不务得人,“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则身死而国亡。”(《五辅》)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首先是顺民心,“慈爱百姓”,“爱民无私”(《正》)。要爱民,就要了解民情,关心人民疾苦。“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轻重》)再进一步要“富民”,“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霸言》)还要顺民所欲,安之,乐之,富之,育之。《牧民》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要得民心,还要提倡礼义道德,如《入国》所说:“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所谓“老老”,就是照顾老人,七十岁以上的,一子免役,每年有三个月的官府馈肉;八十以上者,二子免役,每月都有馈肉;九十以上者,全家免役,每天馈送酒肉等等。所谓“慈幼”,就是爱抚幼弱子女,无力抚养的人,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的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即配备保姆,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所谓“恤孤”,就是照顾养育孤儿。孤儿无人所养,又不能独立生活的,由亲戚、故旧、邻里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役;代养两个,两子免役;代养三个,全家免役。所谓“养疾”,就是对患聋、盲、喑、哑、半身不遂等残疾又不能自理者,官家收养于“疾馆”,供给饮食。所谓“问病”就是士人有病的派人慰问。九十岁以上的,一天一问;八十岁以上的,两天一问;七十以上的,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重者上报,君主会亲自慰问。所谓“合独”即为鳏寡独者,牵线而加以配合成双,免三年役,予田宅,使之安家。所谓“通穷”就是对没有居房的贫困夫妇,没有粮吃的宾客,“通穷”官要及时上报。报者有赏,不报者被罚。所谓“振困”,就是对困难户救济以库粮。所谓“接绝”就是对死于战争的士人,给其生前友好故旧发一份钱,使其负责祭祀。这“九惠”每种都设专官负责,做得十分认真。

管仲的民本思想很富民主精神,对天命观和绝对君权是一次严重挑战。因为人既是根本,那么,天和君都要由人决定,也就是说国君不是天安排的,君臣之分也不是由天命注定的。他用原始时代的平等关系来证明这一点。他在《君臣下》说: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暴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

君王是借众人之力为民“兴利除害”的智者,是“正民之德”的普通人,而不是什么“天子”,其德性并不见得比一般人高超。“凡人君之德行威严,非能尽贤于人也。”(《法法》)由于国君是凡人,所以也会犯错误,关键是能不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明智的君主,在于他有了错误能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有了善行,则归之于民。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君有过而不改,谓之倒;臣有罪而不诛,谓之乱。君为倒君,臣为乱臣,国家衰也,可坐而待之。”(《君臣下》)国君有了过错想隐瞒过去、逃避罪责是办不到的。因为群众的眼晴雪亮。“观也察矣,不可遁逃。”(《小称》)

君主既然是一般的人,并不是什么都高于人的超人,说话行事,就不能独断专行,必须广开言路,多听听群众的意见。为了证明这一点,管仲又搬出古代帝王,《桓公问》载:

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勿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有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既然君主要听取人民的意见来改正错误,那么反过来则要求人民敢于给国君提意见,帮助君主改正过失。管仲把敢于非议君主过失的人称为“正士”,也就是正人君子。能以政事争于君主面前的,应受到赞扬。管仲赞扬直言直行的人为“正言之士”(《法法》);赞誉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人为“言实之士”(《士法》)。国君用这样的人,就会听到实际情况,国家就兴旺;如果任用谗佞小人和说假话的人,国君就受蒙蔽,国家就会危亡。因此,他要求君主不仅要“远谗谄”,而且要严惩说假话的人:“言而无实者诛”。一定要使“虚言不敢进,不肖者不敢受官。”(《明法解》)

管仲还要君主时刻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以天下之心而虑。他说: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九守》)

这充分体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意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