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红豆分类:【传统文化】 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红豆树又名“相思木”旧题南朝梁任?《述异记》上:“昔战国时,魏国苦秦之难。有以民从征成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梁武帝《欢闻歌》之二:“南有相思木,合影复同心。”红豆鲜红坚实,别称“相思子”。作为吉祥物,象征爱情与相思,多用作爱情信物。是古代文中吟颂的一个重要题材,以唐王维《相思》诗流传最广:“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7月。初名《邕江文艺》,1979年改为《邕江》,季刊,内部发行,初由南宁市文化局主办。1980年3月恢复南宁市文联后,成为南宁市文联主办的机关刊物,改为双月刊,公开发行。1981年3月,刊物改名为《红豆》至今。现任主编韦纬组是壮族著名作家。编辑部工作人员壮族占30%。创刊以来,发表过国内著名作家王蒙、玛拉沁夫等及广西壮族作家陆地、韦其麟、黄勇刹等人的作品。多年来,在《红豆》 上发表的作品有的分别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报告文学选刊》等国内影响较大的选刊所选载;有的被电影厂、电视台拍成影视作品在全国播放;有的被省级出版社收编入集出版。由《红豆》组织报告文学作家何培嵩采写的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获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并被全国十多家报刊所转载。著名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作《桃金娘》及著名壮族作家周民震的散文《日夜兼程》均为壮族题材,在壮族地区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文学双月刊。于1972年7月创刊。原名《邕江文学》,1979年改为《邕江》。季刊。内部发行,由广西南宁市文化局主办。1980年3月,改为双月刊,公开发行。1981年3月改为现名。编辑部工作人员壮族占30%。创刊以来,发表过我国著名作家王蒙、玛拉沁夫及广西壮族著名作家陆地、著名诗人韦其麟、黄勇刹等人的作品。该刊发表过的作品,有的分别被《小说月刊》、《小说选刊》、《报告文学选刊》等国内影响较大的刊物转载;有的被电影制片厂、电视台拍摄成影视片在全国播放;有的被省级出版社编成书出版;由该刊组织报告文学作家何培嵩采写的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一文,获广西首届铜鼓奖,并被全国十多家报刊所转载。著名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作《桃金娘》及著名壮族作家周民震的散文《日夜兼程》都是壮族题材,在壮族地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