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缂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缂丝分类:【传统文化】 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特种工艺品。也叫“刻丝”。历史悠久,据出土推测,最晚起源于公元7世纪中叶,盛行于宋代,明清时有较大发展,主要产于苏州。其制法:以生丝为经,各色熟丝为纬,用竹叶形木梭,通经断纬,局部挖织而成。这种织法使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出一些小孔和断痕,“承空观之如雕缕之象”,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和一。内容多为仿制古代人物、山水花鸟。作品既有国画风格,又有丝织物细腻动人之特点。艺术价值较高。按用途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作靠垫、台毯、腰带等高级用品,另一类是以摹刻名人书画为主的艺术欣赏品。 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工艺美术品。文献中有刻丝、?丝、克丝、刻色作等异名。既保存原作风格形状,又具备丝织物细腻动人特点,艺术价值很高。通经断纬为其特征之一。织造时,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为纬。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盛于宋代宣和时期。主要产地苏州,而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南宋时,制作技艺更加精巧,产地以云间(今松江)为中心。缂丝原为室内或佛殿装饰,或作为书画装裱。宋代书画装表,上等者用缂丝,次等者用绫绵。宋代缂丝除作实用,已向装饰方面发展,多织造绘画或书法,使织物书画化或书画织物化。清故宫所藏缂丝书画佳品,绝大部分系宋、清两代作品。 一种以生丝作经线,以各色熟丝作纬线,平纹制织纬显花的传统丝织工艺品。古时亦称刻丝、克丝、?丝。中国缂丝历史悠久,新疆楼兰汉代遗址曾出土用“缂”法织成的毛织品、吐鲁番唐墓也发现有几何形的缂丝带,表明缂丝最晚起源于7世纪中叶。隋唐五代时缂丝织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织品也日臻精细,不仅出现了一些以佛像、人物和各种物体作纹样主题的织物,同时它在织物中的地位也大为提高。当时除了皇帝的衮服逐渐改用缂丝外,在其它需要以织物来显示尊贵的地方也开始以缂丝充任。例如,南北朝和唐代的内府,在整理其收藏的二王书法时,均将上品用缂丝装裱;较次的用锦装裱。宋代是我国缂丝的黄金时代,当时缂丝不仅在织作技术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在织作原则上也从单纯制作服用的织物,转变为兼作只供欣赏的纯艺术品。宋代所织缂丝,画的内容皆为写实,质朴而淳厚,织作时以将纬线织出内容所需的形状及画意为主要目的。明清时缂丝开始专业化生产。 缂丝的织造与其它织物不同,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一般织物花纹为规则变化,其纬线必通过全部之经线。而缂丝每一件所织的内容图形及设色,都没有重复及相同者。它的设色纬线仅通过图形部分经线,然后再回转。未通过纬线的经线,由其它图形所需的设色纬线来穿越。宋代庄绰在《鸡肋篇》中对缂丝的织造特点作过详细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上,随所欲作花鸟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光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之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所谓“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就是指断纬而言。 古代最著名的缂丝名人是宋代朱克柔和沈子番。他俩所作缂丝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品价甚高。不但可与所仿名人书画一争长短,有的艺术水平甚至远远超过原作。朱克柔传世之作“莲塘乳鸭图”精湛绝伦。全幅作品把游禽、花卉、草虫、飞鸟的自然生态和奇山异石、潺潺流水等自然景象,缂织得浑然一体,犹如天工。沈子番传世之作《梅花寒鹊》立轴屏条缂丝,画面构图设色自然浑成,不带丝毫雕琢痕迹,可谓工细富丽,的确是一件上乘佳作。 用通经断纬方法,在局部织造显花的丝织物。亦称“克丝”、“刻丝”等。缂丝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然至北宋大为发展,却有实证。宋代缂丝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将丝织工艺与书画艺术结合起来,从实用转向装饰化发展,当时名家辈出,杰作不少,如朱克柔的《牡丹国》、《莲塘乳鸭图》,沈子蕃的《梅鹊图》、《青碧山水图》,吴煦的《蟠桃图》,或古澹清雅,或精美绚丽。元代缂丝妙于宋代,用途也大为广泛,参以真金,组织华丽,供奉内廷以作皇帝服饰,风格也趋精雅而非古法。明清两代缂丝既远承宋法,以书画名作为蓝本,缂织卷、轴、册页等艺术欣赏品。如《瑶池集庆图》、《仙山楼阁图》,《仇英后赤壁赋图》、《九阳消寒图》,构图完美,气势恢宏; 也近继元风,大量缂织御用的袍服、铺垫、围屏等。如明万历间的缂云蟒椅披,清顺治的蓝地顶寿龙袍,明黄地缂丝八团金龙袍,清乾隆的月白缂丝云龙单朝袍。 亦称“克丝”、“刻丝”、“刻色作”。宋代丝织工艺品。隋唐、五代时已流行。宋代极为繁盛。织造时,以生丝作经,纵贯织品,以各色熟丝作纬,仅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使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出一些小孔和断痕,“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旧时缂丝著录所谓“通经断纬”,即指此种织法。宋代缂丝,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制作最盛。北宋时,主要织造与锦类似的服用品纹饰,缂法与图案基本保持隋唐以来的风格,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力求实用。至南宋时,制作技术益加精巧,并从实用转向装饰化,多织造名人绘画和书法,追求书画家原作笔意,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翎毛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体,成为一种单纯欣赏的独立艺术品,后人评之为“书画织物化”,或“织物书画化”。多用作室内或佛殿装饰,以及书画装裱材料等。今传世实物较多,知名作者有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作品线条流畅,生动传神,显示出精深的织造技术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