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网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网巾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男子的发饰。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裹发。也有用黑色细绳、落发、棕丝或马鬃编结而成,形似渔网,网口以帛为边,叫“边子”。边子两幅靠后部缀有用金玉或铜锡做成的小圈,戴时,在两圈内贯以一小绳将网巾束于头上,边同眉齐,并加以网带,收约顶发,以此使头发不致四垂而散乱。后来不用网带,只束下网,称之曰:“懒收网。”

巾帽下用作拢发的网状物。始于元代。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初有天下,一日晚微行至某道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之。道士曰:此网巾,用于裹头,万发(法)皆齐。明太祖因其使用方便,下令照样制作。于是巾帽下服网巾遂成为定制。网巾若渔网状,网口以帛作边,边子二幅稍后缀一小圈,用金玉或铜锡为之。二边各系小绳交贯于二圈内。顶束于发,边同眉齐,用以裹头上而使发齐正。有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万历间以落发、马鬃编结之。天启中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曰“懒收网”。网巾也可不施于巾帽下而单独使用。因其穿戴便利,平民百姓也广泛使用。

系束发髻的网罩,是明代男子的一种主要发饰。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形似渔网,故称。大约起源于明洪武初年。据说明太祖有一天微服出访,走到“神乐观”,看到一个道士在灯下结网巾。太祖问:“此何物也?”道士回答说:“网巾,用它来裹头,头发不会乱。”于是明太祖第二天下诏,令道士为道官,取网巾十三顶为样品,命天下人不论贵贱都用它。其构造一般是:制成渔网形,网口以帛作边,叫“边子”。边子两幅,其后缀有用金玉或铜锡做成的小圈,称“网巾圈”。边子两边各系小绳交贯于两圈之内,以便将网巾束于头上。网巾除约发作用外,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

由落发和马尾鬃为丝编成的似鱼网状,用以约束头发的一种头巾。因为网状,故既轻便又透气。网巾是明代首创的。据传朱元璋见神乐观的道士,用网巾裹发,便问道:“是何式?”对曰: “此网巾也,用以裹头,万 发 皆齐。” 朱元璋听后为之大悦,以为便当。因此下令照样制作,全国通行,而且规定朝服、官服的笼巾、乌纱帽下必先戴网巾。至于一般老百姓,则任其自然。因为网巾比较便利工作,故农民多是单独使用的。明代的网巾形制比现在妇女所戴的发网略复杂些。《蚓庵琐语》 中记载,网巾的形式如鱼网,网口以帛作边,叫做边子。边子二幅稍后缀一小圈,用金玉或锡为之。边子两边各系小绳交贯于二圈内,顶束于发。边与眉同齐,加一网带,收约顶发,使头发齐正。网巾除有束发作用外,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到了一定年龄,男子才有权力戴网巾。网巾又名“一统山河”或叫做“一统天和”。天启时削去了网带,只束下网,故又名 “懒收网”。

明网巾图

产生在洪武初年,是明代男子的一种束发的网罩,通常以黑色的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平常家居时可露在外面,外出则必须戴上帽子。造型如同鱼网,网口用布帛作边,叫“边子”。旁边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圈内贯以绳带,收紧即可约发。在网巾的上口也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住,名曰“一统山河”。天启年间,形制变异,一般多省去上口的绳带,只束下口,名曰“懒收网”。明亡以后,因剃发蓄辫令的实行,网巾被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