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汉四分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后汉四分历分类:【传统文化】 由编阅、李梵等创制,东汉元和二年(85年)颁行的历法。后汉四分历恢复古法,仍以365日为1回归年,以29日为1朔望月,在19个太阴年中插入7个闰月。因每岁有1/4的余日,故名“四分历”。经实测,该历把前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天象数据,改为斗21度。它的推算方法基本沿用三统历但较其精密,特别是推算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时更是这样。后汉四分历用黄道度数来计算日、月的运行和位置;据实测得到二十八宿距星间的赤道、黄道度数,二十四节气的太阳所在位置以及昏旦中星、昼夜漏刻、晷表日影的长短等重要数据,并把这些内容列成表格。该历一直施行到东汉末年(263年)。魏国初期曾沿用。蜀国一直采用。 我国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三国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至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间颁行的历法。编阅、李梵等人编。东汉初年,因行用100多年的《太初历》回归年、朔望月的数值过大且历元也出现误差,导至日月合朔常在历书上的朔日之前,月食日期也比预算的早一天,与天象明显不符,所以历家考虑重新采用战国时期的《四分历》中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始用张盛、景防、鲍业等人以四分法(即回归年长度整日数后的奇零部分为1/4日或0.25日)所推算的弦、望和月食时刻。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式颁布编阅、李梵等人编的《四分历》。它以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十一月夜半朔旦冬至为历元,由此推算历的交气、合朔时刻比《太初历》提前了3/4日,从而校正了《太初历》“后天”的现象。其后又经贾逵等人共同讨论和修订,总结了几十年来的实测记录,把前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改正到斗21度又1/4位置上;采用黄道度数来计算日、月的运动和位置;定下了二十八宿距星间的赤道度数和黄道度数、二十四节气的太阳所在位置和昏旦中星、昼夜漏刻、晷表日影的长短等重要数据,并把这些内容列成表格。这些内容是《太初历》(《三统历》)所没有的。这个历后世一般称为《后汉四分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