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摩衍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摩衍那分类:【文化精萃】 意译为《罗摩游记》,即《罗摩传》。全诗共7篇,约24,000颂(每颂两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英雄罗摩一生的事迹,特别是他远征楞伽(斯里兰卡)的故事。据说罗摩是阿逾陀城十车王的长子,因遭弟母(同父异母)的妒嫉而被放逐森林14军。罗摩在森林中不断向南方迁移,越过了纳巴达河直到森林的最深处。后因魔王罗婆那把他的妻子悉达抢走,他在大猴王的帮助下带领大队猴军开往楞伽城,经过一场激战,杀死了罗婆那,救出了悉达。这时罗摩的放逐期已满,凯旋归国复位。这部史诗略晚于《摩河婆罗多》,它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过程。故事生动曲折,2000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意即“罗摩传”,是印度古代两部著名史诗之一,在印度被称为“最初的诗”。这部作品的成书大约经历了从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二世纪的五六百年。作者传为蚁垤。不过这部史诗决非一人所作,但基本部分文体统一,很可能经过一个人的加工。这个人大概就是蚁垤。全诗约24000颂(一颂相当于汉语4行诗),分为7篇,第1篇和第7篇晚出,其他5篇是全诗的基本部分。故事主要讲大神毗湿奴化身下凡,降生为阿逾陀城十车王的4个儿子:罗摩、罗什曼那、婆罗多和设睹卢碉那。他们成人后,十车王欲立罗摩为太子,小后吉迦伊要挟国王,要他立她的亲生子婆罗多为王,流放罗摩14年。罗摩和妻子悉多及弟弟罗什曼那来到森林。婆罗多不愿为王,请罗摩归国,罗摩不从,坚持住在森林中。悉多不幸被罗刹王罗婆那劫到楞伽岛。罗摩在寻妻过程中与猴王须竭哩婆结盟,罗摩使他重得王位,他派神猴哈奴曼等为罗摩寻妻。哈奴曼跳过大海,来到楞伽岛,找到悉多。罗摩率猴兵造桥渡海,与十首王罗婆那的罗刹军大战,消灭了罗刹军。这时流放期满,罗摩等回到阿逾陀,罗摩登基为王。后来,罗摩因听说别人议论悉多失贞,就将她遗弃。10多年后,蚁垤亲自证明悉多是贞洁的,但罗摩仍坚持要她再次当众证明自己的贞操。悉多向地母呼救,大地裂开,她一跃而入。最后全家在天堂重聚。《罗摩衍那》问世两千年来,在印度的影响有增无减,各阶层的人都熟悉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崇拜其中的英雄。《罗摩衍那》如此受欢迎,原因首先在于歌颂了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其次是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这部作品虽然朴实无华,但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史诗中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罗摩、悉多和哈奴曼后来都被神化,为印度教罗摩派所崇拜。《罗摩衍那》也成了印度教的经典。1984年,中国出版了季羡林据精校本翻译的全部《罗摩衍那》。 印度古代最早的史诗。相传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由跋弥(又译蚁垤)整理成诗。全诗有两万多行。古代阿陀城国王有三个王后。长后之子罗摩将立太子时,次后吉迦伊为其子婆罗多要求国王实践多年前许下的诺言,将罗摩流放山林十四年。婆罗多忠爱兄长,恳请罗摩回国为王,因其父已死。罗摩不许。婆罗多以罗摩之履为证,代罗摩摄政。罗摩与弟弟和妻子漂泊林中时,遇罗刹王十首恶摩劫难,幸得群猴相助,才得回国大团圆。长诗反映了印度种姓制度下王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艺术手法巧妙,一直为古典诗人创作的典范。 古代印度著名的梵文叙事史诗。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为“最初的诗”。全书由《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七个部分组成,约二万四千颂 (一颂两行) 。叙述阿逾陀城国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魔王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原为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期流传中屡经增润,相传后由诗人蚁垤编写定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