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脸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脸谱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戏曲的图案化面部化妆艺术。亦称“花面”、“花脸”。源于唐代的乐舞面具。其以夸张的构图、纹饰和色彩,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个性和身份,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功能。本分揉、勾、抹三种,现只用勾、抹两种。色彩分红、黄、白、黑、蓝、紫、灰、绿、金等。一笔一画之勾写,一点一滴之着色都各有含意。工艺美术中的脸谱是一种新的面具形式的欣赏品,其名类繁多,如彩塑、竹刻、剪纸、烧瓷、面具、蛋壳、纸壁、皮影、木偶及装饰包装、邮票设计等,都能看到各种脸谱的造型,绚丽多彩,格调各异。贵州布依族在睑谱艺术中独树一帜。其演出“地戏”时所戴“脸子”(面具)用整块木料挖雕而成,雕工、彩绘精致而优美,性格特征表现更为强烈。 中国戏曲人物性格化的图案式化妆。主要用于净、丑脚色。它以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被称之为“花面”。戏曲脸谱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孟郊《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是较早的记载。宋代涂面化妆形成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类型。花面用于副净、丑,追求滑稽效果。最早的正面人物的图案式化妆,出现于元代。元杂剧塑造了一批性格豪放、严正或粗犷的正面人物,如关羽、包拯、李逵等。现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元代正面人物形象的脸谱,是在山西明应王殿的戏曲壁画上。净脚脸谱比较全面的发展,是在昆、弋诸腔盛行以后。其中净、丑脚色已明确分化为大面(正净)、二面(副净)和三面(丑)三个行当,大面又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其后梆子、皮簧兴起,净脚又有重唱与重做之分,一批注重身段、表情的“架子花面”多精于勾脸。此外,还有一批武净戏和勾脸武生戏,这都推动脸谱艺术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在历代艺术家长期创造过程中,脸谱形成各种谱式名目。以京剧为例,其净脚基本谱式有:①“整脸”。脸上涂一色,或红或黑。红脸以白或黑笔画眉,黑脸则画白眉,用于关羽、赵匡胤、包拯等正面人物;②“水白脸”。满脸涂白,以黑笔勾画眉、眼、鼻和表情纹。用于内藏奸诈的反面人物,如严嵩、潘洪等;③“三块窝脸”。用黑色把眉、眼、鼻三“窝”高度夸张地勾画出来,给人以粗眉大眼、竖眉立目的感觉,正、反面人物都可用;④“老三块窝脸”。三块窝脸的眼梢画成下垂,用于表现年老的正、反面人物;⑤“花三块窝脸”。三块窝脸的构图花哨,如窦尔墩、高登等;⑥“十字门脸”。自脑门顶至鼻子尖的墨色立柱纹,同两个墨色眼窝合起来看,很像一个“十”字形;⑦“花十字脸”。保持黑“十”字形的前提下,构图细节有多种变化,如张飞、牛皋、项羽等;⑧“六分脸”。脑门的半截立柱纹和眼窝以下画成一种颜色,与白色脑门构成六与四的比例。多为老年正面人物;⑨“元宝脸”。眉眼下勾脸,露出肉脑门,用于下层人物;⑩“花元宝脸”。在元宝脸基础上,色彩、纹样花哨;(11)“碎花脸”。脸谱中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给人以非常凶猛和怪异的印象。(12)“歪脸”。色彩、构图不对称,强调人物的反常和丑陋。丑谱主要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等。此外还有各种神佛脸、小妖脸和象形脸,如孙悟空等。脸谱在“形”、“神”、“意”的表现上富有艺术特色。建国后,我国陆续编辑出版了《郝寿臣脸谱集》、《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选集》、《江西古典戏曲脸谱选集》、《川剧脸谱选》、《粤剧脸谱集》、《昆曲脸谱》、《刘奎官京剧脸谱集》、《京剧脸谱》等,这些脸谱集,保留了部分剧种的脸谱资料,为脸谱艺术发展作了贡献。 戏曲演员按行当、性格、年龄等涂面,俗称化妆,面部化妆逐渐形成一种谱式,甚至发展到某个人物有一种固定谱式(如包公、张飞)通称脸谱。涂面,唐代已有记载,以后不断提高、丰富。世俗把演戏称为“粉墨登场”,可见面部化妆的重要。面部涂妆,一般可分三类。一是美容化妆,又称俊扮,为一般生、旦所采用,描眉画眼,涂脂抹粉,旦角还要吊眼角,贴片子,都是为了起勾画面部轮廓、掩饰瑕疵、焕发容光的作用。二是性格化妆,用色彩浓烈、线块分明的图案涂在脸上,为净角、丑角(特别是净角)所常用,以此表现刚直、诡诈、谐谑等性格差异。一般以红脸代表忠勇(如关羽),白脸代表奸邪(如曹操、严嵩),黑色代表粗直、刚正(如张飞、包公),白鼻子(俗称豆腐块脸)代表油滑机智(丑角多用,引人发笑)。这种脸谱是从唐宋参军戏乃至更早的乐舞中用“代面”、“假面”演变而来,由一般性(类型)的谱式再进而发展为某个特定人物有特定的脸谱。齐如山有一本专著《脸谱》(1934年由文岚喉印书局出版),分别从脸谱的色彩及其在脸面各部位的各种勾法、描法,说明脸谱所寓的意义、脸谱图案的来源,还附有《应行勾脸者题名略录》,颇有参考价值。三是形象化妆,脸谱中有描画各种动物形象的一类,称象形脸,如孙悟空、猪八戒的扮相便是,再如牛头马面,往往把面具和涂妆结合起来运用。 泛指戏曲人物面部勾画的色彩图案。它源于我国古代的傩和古舞“代面”,后被戏曲吸收。主要采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描绘各类人物的面貌特征。各剧种勾画脸谱的风格各有不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种类大致有水、油白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歪脸及特定人物专用的脸谱等;丑行脸谱则有豆腐块脸、枣核脸、腰子形脸等画法。 脸谱创作起源于北齐兰陵王时的大面戏。这种戏是戴面具演出的,后来,由于演出和表演的需要,去掉了面罩,把色彩直接涂抹在表演者的脸上,形成某种需要的图案,逐渐地形成模式,变成脸谱。几百年来,戏剧脸谱,经过优伶和看客们的共同探讨、评议、比较、鉴定,形成了比较定型的脸谱,品种达数千种(包括京剧和昆、豫、河北梆子以及其他地方戏)。尽管脸谱千姿百态,多彩多姿,但总不能离“谱”。 郑桂生脸谱作品《廉颇》 陈佩脸谱作品《贵妃醉酒》 天津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许多人将看戏、研究戏作为自己的艺术爱好,只专门从事于脸谱艺术绘画及其制作研究的就有数百人。他们不仅仅收藏了许多历代各种形式的戏剧脸谱,如绘有脸谱的邮票、信封、明信片、火花、瓷器、景泰蓝、紫砂壶、书签等。而且还效仿前人,在维持传统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对戏剧人物脸谱的观察、体验和想象,并结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不同气度,施彩运墨,自己画脸谱,制作脸谱等。 天津人从事脸谱艺术创作的形式有多种,有的画在轴画上;有的画在扇面上;有的画在鹌鹑蛋上;有的用泥或石膏为胎,用模子扣出来,再施彩绘,做成脸谱头像;有的还以各种颜色的纸浆为材料,用模扣制并稍施彩绘而成纸塑脸谱头像;还有的头像在泥或石膏脸谱基础上,配上用纸浆、化学珠子、丝绒珠、丝绒等材料制成脸谱头像的盔头,然后敷彩,再用人造丝等材料作为脸谱头像的髯口,做成更为完整的脸谱头像将其装于盒内,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俗话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脸谱艺术家们用红、黄、紫、粉、蓝、褐、灰、金、银等色,绘出带有寓意的花纹图案,在脸上构成了繁多的谱式:三块瓦、十字门、碎花脸、象形脸等。画上这些脸谱,再配上髯口、盔头、靠旗、袍带、铠甲、翎子等,便表明了各自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有的脸谱仅从其眼睛和眼睛周围的纹理,便可观察出谁是文臣、武将;谁是盗贼、侠客;谁是神怪、妖魔;哪个忠诚厚道;哪个威武勇猛;哪个奸谄猥琐……这种融图案性、装饰性和写实、夸张以及象征、漫画等特征于一体的程式化的脸谱艺术,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 目前,脸谱艺术已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