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舜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舜钦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文学家。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曾祖苏协移居开封(今河南开封),遂为开封人。生于仕宦之家,少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景钓元年(1034),举进士,授光禄寺主簿,先后知蒙城、长垣等县。景钓四年冬,山西地震,慨然上《诣匦疏》,批评时政。庆历三年(1043),经范仲淹推荐,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次年,御史中丞王拱辰为打击新政,授意周询诬其“监主自盗”,因削其职。新政失败,寓居苏州。庆历八年复职,授湖州长史。同年病卒。其前期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相联系。散文以政论为主,指斥时弊,笔锋犀利。诗富于政论性与战斗性,对当时政治斗争,民间疾苦,社会问题,都有很敏锐的反映。后期因生活所限,寄情山水文字增多,但心志并未消沉,时有愤世嫉俗、耿介不平之气。长于五、七言古诗,粗犷豪放,意境开朗。时人虽“梅(尧臣)、苏”并称,二人风格实不相同。又好书法,善草书。行、楷、草书皆入妙品,与其兄苏舜元并称“二苏”。有《苏学士文集》。 北宋诗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自曾祖苏协起,移居开封(今属河南省),遂为开封人。景钓元年(1034)举进士,知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后赴长安为父服丧,其间,辑成《老杜别集》,“庆历新政”时期(1043),范仲淹举荐舜钦,经召试,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次年,遭诬陷,被捕入狱,形成朝野轰动的“进奏院事件”。之后,范仲淹被贬,“庆历新政”随之宣告失败。苏舜钦目睹旧党之跋扈,不愿留在京城,便携妻至苏州,寄情于山水。苏州四年中,时发愤懑于诗歌,梅尧臣以为“其人虽憔悴,其志独昂昂。”庆历八年(1048),死于苏州沧浪亭,享年四十一岁。苏舜钦诗作饱含政论性与战斗性,情感激昂,气势奔放,语言朴素畅达,时嫌粗糙之处常为其罕见的英雄气概所掩。《庆州败》、《吾闻》、《淮中风浪》等诗,均能见其政治的敏感和胸襟的阔大,无怪欧阳修以为其诗“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苏舜钦的散文也是文笔犀利,议论激烈,切中时弊,且打破了骈四骊六的桎梏。其词虽少,但如《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等,已“一洗绮罗香泽之态”,透出豪放词之信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苏舜钦以其诗、文、词成为一员猛将,对北宋初的浮靡文风起了摧陷廓清的作用,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时称“欧苏”或“梅苏”。当然,其作品的“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之中,也包含着欠推敲、欠含蓄、缺乏剪裁等不足,所以文学余韵稍逊于欧阳修与梅尧臣。有《苏学士文集》传世。《宋史》有《苏舜钦传》。 北宋文学家。字子美。祖籍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后居开封。宰相苏易简孙,杜衍之婿。初以荫初官,仁宗景钓元年(1034)中进士,历官蒙城、长垣(今属河南)知县,后迁大理评事,屡上书论时政得失。曾建议范仲淹改革财政,加强边防。庆历四年(1044),因仲淹荐,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当时杜衍任相,范仲淹、富弼等正推行庆历新政,触犯了统治集团内部分人的利益。在秋社祀神时,进奏院按旧例,以卖故纸钱会饮,舜钦自出钱十千,召妓乐宴馆阁同僚。御史中丞王拱辰命人劾奏,事下开封府。舜钦被诬以自盗罪、减死一等,废为民。与会者十余人,皆名士,同时被逐,拱辰等喜曰:“吾一举网尽矣。”削职后寓居苏州,筑沧浪亭,读书其中。又二年,召为湖州长史,未赴即卒。生平慷慨有大志,力主改革旧弊,是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和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重要作家。他早有文名,与穆修致力于古文与诗歌的创新。他论文,反对时文、骈文,以为“言也者,必归于道义”,“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论诗,反对西昆体,指出:“诗之作,与人生偕老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欧阳修推崇他提倡古文,先于自己。他的文学创作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与政治活动息息相关,散文以政论文为主,雄辩激烈,以气势胜,抨击时政,文笔犀利。其诗也密切关注政治与社会现实,对人民的苦难倾注了深刻的同情,《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等可为代表。后期由于生活的局限,寄情山水的作品明显增多,关心政治的篇什相对减少。散文中记序碑传,仍时有佳作,而以感慨生平的《沧浪亭记》最为著名。诗歌即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淮中晚泊犊头》、《初晴游沧浪亭》等小诗清新恬淡,旷然自得。他的成就以诗歌最大,早期诗风气象阔大,激昂慷慨,虽意境略少含蓄,语言稍失粗直,颇能体现其诗歌的特点,前人评为“奔放豪健,超迈横绝”。后期诗作风格冲淡,寓意深沉,别有韵味。其诗与梅尧臣齐名,时号“苏梅”。亦善行草书,风格飘逸。死后,欧阳修为作墓志铭,并序其集,深为推重。有《苏学士文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