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范缜分类:【传统文化】 南朝齐梁时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综合并发展魏晋以来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予佛教以有力抨击。504年,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缜以宾客问答体写成《神灭论》,以唯物主义形神论对佛教理论基础――神不灭论予深刻批判。范缜以为“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体和精神关系,即“质”和“用”关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与神“名殊而体一”。并尖锐指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揭露佛教危害社会。梁武帝发动王公朝贵64人,撰文围攻,但“无以折其锋锐。”范缜“神灭”思想对后来无神论和反佛斗争具有重大影响。著作现传《神灭论》、《答曹舍人》等篇,存于《弘明集》中。 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出身寒微。少勤学,师事名儒刘?,刻苦用功,不求浮华,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官至中书侍郎、国子博士。据史书记载,其“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畏权贵。在南齐时,曾和信仰佛教的竟陵王萧子良展开激烈的理论交锋,于子良鸡笼山西邸宾客大会上,发表了反对佛教和因果报应的言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他反对“卖论取官”,刚正不阿地忠实于无神论真理。后又同以梁武帝萧衍为首的门阀贵族、皇室权贵和佛教僧侣展开了神灭和神不灭的论战,发表了著名的《神灭论》,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命题出发,严密地论证了精神依赖于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观点。说明了神不是一种特殊物质,神对形具有依赖关系,神与形不是两个不同东西的拼凑或组合,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神灭论》和《答曹舍人》成为中国古代无神论史上不朽的文献,在中国哲学史上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的思想,对后来无神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著作大多已佚,现传《神灭论》、《答曹舍人》等篇,保留在《弘明集》中。《梁书》、《南史》有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