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源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蒙古源流分类:【文化精萃】 民族史书。原名《汗等宝贝史纲》。明末清初蒙古贵族萨囊彻辰撰。原为蒙文,不分卷。清康熙元年(1662)写成。乾隆四十二年(1777)奉敕译为满文,乾隆五十四年译为汉文,始编为八卷,因而又名《钦定蒙古源流》。作者自称,系据《古昔蒙古汗等源流大黄册》、《蓬花汉史》等七种蒙、藏文资料,结合个人见闻写成。内容叙述蒙古族起源与佛教传播的关系,蒙古各汗的世系以及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其中对元亡后蒙古地区情况的记述最有价值,对俺答汗及鄂尔多斯部落活动的记载最为详细,为蒙古族重要的宗教史文献。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同称为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有《丛书集成》本等。近人王国维有《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书名。原名《宝贝史纲》。明末清初蒙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乾隆四十二年(1777)译为满文,旋由满文译为汉文。8卷。大抵以喇嘛佛教为纲,记述蒙古汗传世次序,及其国中兴衰治乱之迹。作者为鄂尔多斯执政贵族,喇嘛教徒,自云据《古昔蒙古汗源流大黄册》等7种蒙、藏文资料写成是书,史料价值较高,对研究蒙古族史,可补“正史”的不足。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并称为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沈曾植《蒙古源流笺证》,在汉译校注本中较为著名。 中国古代蒙古语重要历史著作。原名《哈敦?温都苏努?额尔德尼?托卜赤》。简译作《珍宝史纲》,经乾隆改定为现书名。清鄂尔多斯部乌审旗(伊克昭盟乌审旗)学者萨冈彻辰洪台吉用蒙古语于康元年(1662年)写成。乾隆四十二年译成满文,五十五年前后根据满文译成汉文,并作了一些修改,共分八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该书汇集了《本义必用论》、《汗统记》、《白史》等七种蒙文、藏文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经历、见闻写成。其内容广泛,从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与传播到蒙古族的起源、元明两代蒙古各汗的事迹以及内蒙古各部的被兼并等等均有涉猎,其中对达延汗和俺答汗的记叙尤详。该书中有散文、有词语,叙述清楚,虽有牵强附会之处,史事和纪年也有错乱,但仍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学、宗教特别是明清蒙古族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并列为“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其蒙文抄本有十几种,后以满、汉、德、日等文字翻译或出版的书近20种。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书不同版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与研究,发表了许多有关论文。 书名。原名《哈敦?温都苏努?额尔德尼?托卜赤》,简译作《宝贝史纲》。蒙古编年史。清康熙元年(1662)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乌审旗)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萨冈彻辰)用蒙古文写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把家传抄本进献清高宗,次年奉敕译成满文,并由满文译成汉文,分八卷,名《钦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作者利用了《本义必用经》、《显异花蕾篇》、《阐释因果本原丹书》、《汗统记》、《发明诸贤心识之华萃》、《崇高至上转轮圣王敕修法门白史》、《古蒙古汗统大黄史》等七种蒙、藏文资料。内容以佛教的传播附会蒙古族的起源,历述元、明两代蒙古各汗的事迹,对达延汗及俺答汗的活动记叙尤详。也详述了西部蒙古的许多历史事件。作者曾亲历其中的一些事。书中虽有穿凿附会之处,史事和纪年也有错乱, 但仍不失为研究蒙古历史、文学和佛教史的重要著作。与 《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 合称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其蒙文抄本有十几种。1927年北京蒙文书社出版了蒙古族学者汪睿昌的《译注蒙古源流》。1933年出版了沈曾植、张尔田的《蒙古源流笺证》。以满、汉、德(1829年施密特译本)、日(1940年江实译本)等文字翻译或出版的书近二十种。 蒙古名《额尔德尼?脱卜赤》。蒙古族史学名著,萨冈彻辰于清康熙六年(1662年)著。后被译成满文、汉文。共8章。依据7种蒙、藏文史料写成。阐述了林丹汗之前蒙古历代大汗的历史。其中详细记述了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及鄂尔多斯部的历史。以藏传佛教黄教教义贯穿全书,将蒙古历史,尤其是汗王源流上溯到印度和西藏的王统世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