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辈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指排行,是一个人在家族中的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先秦时代,常在名或字中加伯 (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夷是兄,叔齐是弟; 孔丘字仲尼,“仲” 就是排行老二。春秋时鲁国贵族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其祖先就是三兄弟。唐代诗人经常以排行相称,如白居易被称作白二十二、元稹被称作元九等。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不是现代这样的同父兄弟的排行。辈指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前代叫作长辈,同代叫作同辈,后代叫作晚辈。在传统社会中,辈分比排行更重要,晚辈须尊敬长辈,相见、言谈、宴饮等,都有尊卑的礼节须讲究。在民间的寿筵、婚宴等仪式活动中,多以辈分年齿来安排座次。辈分在称谓上也有反映,如与祖父同辈的须称“爷”,与父亲同辈的须称 “叔”或“伯” 等。唐代以后,辈分逐渐在人名中表示出来,即同家族同辈兄弟的名字中用一个相同的字 (此字可在中间,也可在最后),这个字通常叫作 “辈字”,而某一辈则称作 “某字辈”,如唐代有颜真卿、颜杲卿、颜春卿等,这三兄弟同属颜家的 “卿字辈”。如果是单名,则通常用偏旁相同的字,如宋代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都带 “车” 旁。一些大家族通常规定出若干代的辈字,这样,同一家族即使历经数代,分居各地,从名字上也能分辨出辈分关系来。在全中国的千家万姓之中,从古到今,当然要数孔子后裔的行辈关系最完整清楚。孔氏从第五十一代孙起,始规定全国孔氏族人统一的辈字为: 元、之、浣、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朝时,原有孔氏辈字已经用完,乾隆皇帝特赐孔府三十字用作辈字,前十字实际上是回溯自五十六至六十五代的辈字,后二十字为: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 (1920),孔府又继拟了二十个辈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从孔子到现在,共有七十七代子孙,其纵横关系即所谓行辈基本未乱。 宋代以前,孔氏后裔并没有固定行辈;至宋初,孔子第四十五代后裔开始注意订定行辈,但不严格。自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孔氏行辈之后,孔氏族人便不准随意取名,必须严格遵照皇帝所赐的行辈了。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行辈8字,全国孔氏族人统一使用。明太祖赐8字及前此两代孔子嫡裔长孙的两辈,从孔子第五十六代往下排列,共10字10辈,即: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孔子第六十五代孙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恩准,又立新的行辈10字10辈。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衍圣公孔祥珂又奏请皇帝恩准,新赐行辈10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1919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由内务部核准备案,续立20字20辈,即: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总计50字50辈,将孔子第五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行辈取字规定下来。 孔府为严格按照行辈取名,专门颁布有《孔氏行辈告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