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域都护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域都护府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行政机构。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始置。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统辖西域三十六国(哀平之际增至五十余国)。新莽天凤三年(16)后西域不通,都护亦废。东汉时曾两度复置(74―76,91―107),并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统治的正式确立,同时对促进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发展西域地区的生产、保护东西商路畅通,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两汉设在西域的最高权利机构。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设置。沿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西,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域诸国(初为36国,后增立50国)。以西域都护为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副职为副校尉(不是都护的直接属员,级别与都护相等)。属员有丞一人,司马、侯、干各为二人,由都护直接任命撤换。主要职责是总护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畅通,管理屯田。王莽时期都护府曾废,东汉时,又两度复设。永元初年(107年),安帝命都护与屯田卒返回内地,都护府自此废,西域又与汉朝隔绝。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对加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发展西域地区的生产,保障东西商路畅通,都有重要意义。 汉代在西域所设最高行政管辖机构。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置。以*西域都护为长官。下设副职为副校尉,级别与都护同。属官有丞、司马、侯、千人。主要负责保护和管理屯田并兼护南北二道。治所在当时地处西域中心的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辖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乌孙、 * 大宛、葱岭地区的 * 西域诸国(初为三十六国,后增至五十国)。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后西域不通,都护府亦废。东汉时, 曾两度复置 * 西域都护(公元74―76年,91―107年),并移治 * 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县西南大望库木旧城)。永初元年(107),因河西羌族起义,阻断西域道路, 遂下令撤回西域都护府等机构, 遣班勇及其兄班雄率兵将都护及屯田吏卒迎回内地, 自此废。都护府的设置,对巩固中原地区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发展西域地区的生产,保护东西商路畅通,都有积极作用。 官署名。西汉神爵二年(前60)始置。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亦称都护西域、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辖西域三十六国(后增至五十国)。新莽天凤三年(16)后中原与西域断绝了来往,都护也因此废罢。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复置西域都护,至章帝建初元年(76)又废。和帝永元三年(91)至安帝永初元年(107)间又置;班超任都护府,移府治到龟兹(今新疆库车)。永初元年(107)后,西域都护再次废弃,以后不复置。西域事务由西域副校尉或西域长史、戊己校尉主管。十六国前凉亦置,领营兵,为沙州刺史所辖三郡三营之一,职权不同于汉。后凉吕光也曾于公元394年一度置西域大都护,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前秦时苻坚亦任张天锡为此职。都护的设置,对发展西域地区的生产,保护东西商路畅通,都有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