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安碑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安碑林分类:【传统文化】 为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的石碑群。在今陕西西安市三学街。唐昭宗天钓元年(904),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改筑长安城,将“石台孝经”等重要碑刻移入新城。“开成石经”至五代时方迁置入城。宋元钓五年(1090)又将全部石经及重要碑石移置府学北,即今碑林地。经历代添补,荟萃诸多名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米芾等手笔石刻。计有各种碑、志2300余方,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众多碑头、碑侧、碑座上浮雕、线雕、减地雕花纹,精巧细致,为后世蓝本。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最著名的碑林。唐昭宗天佑六年(904),钓国军节度使韩建改筑长敖城,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迁至唐皇城尚书省西隅。北宋元钓五年(1090)又将石经及其他重要刻石移于府学北面(今西安市三学街)。以后历代刻石均有增添。现有六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藏有自汉魏至明清各代碑志2300余件,并荟萃有历代名家的手笔,是我国最大的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其中114石的《开成石经》洋洋大观,堪称石质书库。 陕西现存的古代碑石和石刻艺术品,无论质量或数量,在全国皆名列前茅。位于西安城内三学街的西安碑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古碑石博物馆。 碑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是从保存唐代所刻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这两种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唐昭宗天钓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改制缩小。为了使原长安城的一些重要碑石不致丢散遗失,韩建将其中的“石台孝经”迁移到皇城尚书省的西隅(今西安社会路)加以保存。 公元907年,农民军叛徒朱温灭唐称帝,建立后梁。 当时,刘 镇守长安,又将“开成石经”也迁至唐尚书省内,时间约在韩建迁移之后四五年。到了宋哲宗元钓二年(1087年),针对长安一带历代碑石已遭严重破坏的局面,遂将全部石经及其它重要碑石移置于府学北面,即今天碑林所在地。这次迁移,使碑石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为碑林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碑林许多碑石受损,仅“开成石经”就有40石折断。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对碑林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理。 今日碑林收藏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志2300余件。房屋面积2880平方米,包括7座大型陈列室、7座游廊和一个碑亭。 碑林中现存的历代碑刻,既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历史价值来看,有记载我国和外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石碑,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中国的情况;唐“中尼合文之陀罗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一位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其中涉及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用中文和巴利维文合刻的唐“苏谅妻马氏墓志”则是中国古代人民与波斯人民友好相处的产物。“明德爱纪碑”上面刻有“大顺”,“永昌”字样,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大量的石经,则是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为唐玄宗亲自注释作序,亲笔书写。“开成石经”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唐文宗在甘露之变后受制于宦官,只好集中精力,致力于经典文学。石经共114石,双面刻写,计288面,上刻《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籍,又称为“开成十二经”,共65万余字,俨然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经籍石刻,对文化的保存传播起了巨大作用,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从艺术价值来讲,这里有东汉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残石,有著名的东汉“曹全碑”。汉碑多用隶书,主要是嫌秦李斯所创小篆过于繁难,简化而为“八分书法”,平稳而庄重。这两块汉碑字体爽朗,转折自如,工整秀美,历来为人们所珍视。魏晋书法一向地位突出,这里的北魏“晖福寺碑”用笔方健,颇具北派书法的粗犷风格。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真迹今已无处寻觅,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兰亭序”被唐太宗带进昭陵一去不返,留给后人的是无限惋惜。碑林现存的“千金帖”碑,是公元672年唐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以一金易一字集得的王羲之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字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起笔收笔相互呼应,有一气呵成之感,一向为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后学所偏爱。碑林中的唐碑最为丰富。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法度谨严,常作为初学范本,今日印刷体中所谓“仿宋体”字,主要是摹拟欧阳询体。另一名初唐书法家虞世南在碑林留下的是宋人翻刻的“孔子庙堂碑”。初唐书法家中最有影响的是褚遂良,他曾奉命在大雁塔建碑,被贬为同州刺史后,他又两次书写与大雁塔碑文内容一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被称为“同州圣教序碑”,现存碑林,字体瘦长,一丝不苟,“铁画银钩”的刚劲中跳动着几分孤寂与凄凉。盛唐时代,贺知章、张旭、怀素的狂草“变化无穷,若有神助”,碑林有怀素书“千字文碑”和张旭“肚痛帖”翻刻版。盛唐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他一反俊逸潇洒的世风,而追求古拙,形成“稳定而利民用”的颜氏楷体。这种横竖均匀、笔重墨酣、左右对称、齐整大度的书法立即为社会所承认,碑林所存“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郭家庙碑”,“颜勤礼碑”,“争座位书稿”等,是今日人们追慕的颜氏书法珍品。唐后期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发展了颜体正楷,与颜体并称后世初学的大宗。碑林内的“玄秘塔碑”,是柳体字的代表,骨力刚硬,炉火纯青,长期为人们珍视。此外,宋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元赵孟“游天冠山诗碑”,明董其昌“秣陵 舍送会稽章生诗碑”也都是很有艺术价值的名碑。 西安碑林古代书法艺术珍品所显示的雄壮的笔力、奔放的情感和深厚的气象,反映出作者所在时代的历史风貌。碑林作为碑刻的故乡,书法艺术的摇篮,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享有着极崇高的地位。 北宋保存唐代石经和历代碑石之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北宋元钓五年(1090),长安(今西安市)一带,由唐玄宗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开成石经》和一些重要碑石受到严重破坏,在漕运使吕大忠等人的倡议下,将这些石经、碑石移置于府学北面(即今碑林所在地),并为之修建了房屋、廊庑和碑亭等,安排了陈列次序,加以保护,奠定了今西安碑林的最初规模。后代在此基础上屡有修葺、扩充。现收藏有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经、碑志达3,000余件,其中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赵佶、赵孟畹人未?榉??业哪?1?毯退未?鲜?摹队砑M肌贰?痘?耐肌返鹊赝伎淌?J俏夜?詹乇??钤纭⒆疃嗟某∷??鲚土烁鞔??沂直剩??⒘ァ⒖?⑿小⒉荩?绽怕?浚?俏琶?D谕獾氖榉ㄒ帐醣?狻1?哪谌萦倘缫蛔?笮褪?适榭猓?4媪舜罅坑屑壑档睦?肺南鬃柿稀O治???氐阄奈锉;さノ弧</p> 西安碑林是我国第一大碑林,保存了我国自汉代以来众多的著名碑刻。尤其是唐代的碑刻保存得十分完善。我国古代经典文献《十三经》陈列于此,共有104石,两面刻,总计65万余字。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孝经》也陈列于此。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徐浩的《不空和尚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李阳冰的《先茔记》、《三坟记》、史维则的《大智禅师碑》均陈列于此,各显异彩。据史籍记载,西安碑林是我国历史上保存碑石较早的场所。它的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经过宋元明清历代的努力,所聚碑石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不断增加了历代优秀碑刻和墓志,使碑林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在西安碑林是陕西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碑林中收藏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二千三百余件,房屋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包括六座大型陈列室、七座游廊和一个碑亭。西安碑林收藏的古代碑刻,不但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成为我国历史文物的一个重要宝库,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学街原文庙旧址,今陕西省博物馆内。唐天钓元年(904),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国子监内《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移至文庙保存。计114石,228面,652052字。前者为唐玄宗隶书《孝经》全文,并作序、注释。后者为开成二年(837)所刻十二经(清初贾汉复等补刻《孟子》,成十三经)。宋元钓五年(1090)增建碑廊、碑亭,奠定碑林基础。经金、元、明历代收集增建,规模逐渐扩大,清初定名“碑林”。现碑亭有林则徐手书“碑林”匾额。《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完成于开成二年(837),刻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儒学经典刻石。碑林还保存了反映古代中国与尼泊尔、中亚、西亚友好往来的《中尼合文经幢》、《米继芬墓志》、《安万通墓志》,以及唐刻古叙利亚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深受历史和社会学研究者的重视。碑林现存作品,诸体俱全。篆书如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碑和宋郑文宝摹刻的李斯《峄山铭》等;隶书如汉代《仓颉庙碑》、《曹全碑》、蔡邕书刻《熹平石经》中周易残石;草书如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及唐怀素《千字文》、张旭《断千字文》等;楷书如唐欧阳询《皇甫诞碑》,褚遂良《三藏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铭》等;行书如唐僧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即《千金帖》)等,俱为中国书法艺术精品,无价之宝。自1950年以来,多次对碑林进行整修,新建《淳化秘阁法帖》陈列专室一座,陆续新收大量碑石,仅历代墓志就有400余方。碑林现有房屋2880多平方米,包括大型陈列室7座、展览廊7座、碑亭8座,共收藏历代碑石2300余通,展出1300余通,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中外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