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汉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建立的王朝。此前,所谓 “国” 或王朝,都是氏族或民族国家,国君都是氏族或民族的世袭首领。刘邦以一介匹夫在秦末的群雄逐鹿中,获得最后胜利,因其曾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汉中和巴蜀,故将拥有的天下号为 “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后汉首都洛阳之西,故史称“西汉” 或“前汉”。疆域东至海,西至今新疆,南至今云南及越南大部,北至今内蒙,东北迤至朝鲜半岛北部。据 《汉书?地理志》,人口最多时达到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其中,蜀郡 (川西平原) 一百二十四万人。影响最深远的是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中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的正统地位。最值得骄傲的是,汉武帝北伐匈奴,西征大宛,打出中原华夏民族的威风。汉人、汉族、汉文化、汉字等,都得名于这个王朝。亡于外戚。 朝代名。前206年刘邦入关灭秦,称汉王。尔后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于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 (今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医治战乱的创伤,保证王朝的财政收入。经过惠帝、吕后、文帝几代努力,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文景时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新局面,史称 “文景之治”。与此同时,西汉王朝继承秦制,不断健全巩固封建国家机器。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先是封异姓王,后来在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又封了同姓王其后,封国势力膨胀,形成尾大不掉局面,经过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才有所削弱。至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处于鼎盛阶段。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政治方面,颁布 “推恩令”,作 “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 《汉书?诸侯王表序》),大大削弱和打击了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新的选官制度,用察举、征诏的办法选拔人才; 创立州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在经济方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 颁行 “算缗”、“告缗” 令,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军事方面,二次出兵击败匈奴,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侵扰威胁,并多次派人通西域; 向南方用兵; 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在文化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董仲舒改造和发展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西汉中叶以后,西域归于汉朝版图,西南、东南、东北边远地区也均设立郡治,促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对外关系扩大,开辟了两条通往西亚各国的道路,即历史上盛誉的 “丝绸之路”。此外,文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的发展都有很大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和官僚贵族疯狂兼并土地,阶级矛盾趋于尖锐,社会危机形成。外戚王氏逐步控制了西汉政权,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西汉王朝结束。西汉共历12帝,215年。 西汉时期,我国政区设置和部族分布有司隶部、幽州、冀州、并州、朔方、凉州、益州、荆州、扬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交趾等刺史部;西域都护府以及匈奴、羌、夫余、肃慎等地区。 以公元2年为准,现今河北主要是属幽州刺史部和冀州刺史部管辖,另有少数地区属并州刺史部和匈奴、乌桓等部族活动范围。 1.幽州刺史部 有五郡郡治在今河北;渔阳郡郡治渔阳(今密云西南)、上谷郡郡治沮阳(今怀来东南)、广阳国驻所蓟县(今北京市)、涿郡郡治涿县(今涿县)、渤海郡郡治浮阳(今沧州市东南)。 2.冀州刺史部 有十郡郡治在今河北:中山国驻所卢奴(今定县)、真定国驻所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北)、常山郡郡治元氏(今元氏西北)、河间国驻所乐成(今献县东南)、信都国驻所信都(今冀县)、巨鹿郡郡治巨鹿(今平乡西南)、广平国驻所广平(今曲周北)、赵国驻所邯郸(今邯郸市)、清河郡郡治清阳(今清河东南)、魏郡郡治邺县(今磁县南)。 以上十五郡共一百七十一万一千五百零四户,七百三十一万七千八百八十一口。 ② 另外,今河北的青龙、宽城、平泉、围场、承德、兴隆、遵化、蓟县、玉田、丰润、唐山市、丰南属右北平郡(郡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迁西、迁安、卢龙、滦县、滦南、乐亭、昌黎、抚宁、秦皇岛属辽西郡(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涉县北部属并州刺史部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尚义、阳原、蔚县、涞源一带属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康保、沽源一带属乌桓,康保以西属匈奴。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