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订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订婚

分类:【地域文化】

订婚一般经过选婚、相亲和订亲三个阶段。

选婚:选婚俗谓说媒、提亲或恳亲。

青年男女一般到16或17岁时,父母便央求媒人为子女选婚。旧时民间选婚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最多。一讲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家庭经济、文化、政治状况要大体相当,如门第不当,要么女方怕女儿出嫁后被人小看,生窝囊气;要么男方怕女方嫌贫爱富,自己“笼小盛不下鸾凤”,娶来的媳妇难伺候,无法支应。二是男女命相符合。男女命相不能冲犯,五行不能相?。

三是生理及长相上无大缺陷、大毛病。

相亲:相亲有明相暗相两种。明相时男方请一女性亲属如姑、嫂、姨、姐到女家相媳妇,如中意,则留下些许礼物,如手帕、发钗等作表示,然后再约请男女双方在某处亲自晤面谈话。暗相由媒人牵线约定,并告诉对方有何特征,如着装、佩带、持何物品等,利用集市或庙会,在某地方相晤面。晤面时双方由家长相陪,不接触,不谈话,只是在一定距离内相望。如中意,即下聘或再安排一次会面谈话。

选婚期间,男女双方家长多亲自或请亲友对对方暗中查看,以了解对方及家长的为人处世之品行和房舍等经济情况。

订亲:订亲的主要形式是送帖,又叫“传启儿”或“传允”。

男女双方如同意缔姻,即择吉日(双日)通过正式下聘、纳礼,办理订亲手续。

首先,男方具庚帖(又称“八字帖”、“龙凤帖”)一纸,上书“乾造”二字,上款写明某男生于何年、何属相、何月何日何时生,下款写某某顿首拜云云。媒人持拜帖(请帖)约请女方亲家到男方晤面。至时,女方持“坤造”女子庚帖赴宴,双方换杯成礼。宴后,由媒人主持互换庚帖,女方收下男方衣料、首饰、钱币等聘礼(又叫彩礼,故古称此举为纳彩),并回敬文房四宝等礼物。至此,双方即为正式联姻。

订亲之式,有些地方尚有“传小柬”与“传大柬”之别。“传小柬”时只送些首饰之类,女方是否应允,尚不可知。至女方同意后,男方再置大礼遣媒送至女家,然后约媒人及女方长辈至家设宴款待,届时交换“龙凤大柬”,以此定亲。

议婚、相亲或口头许诺后又反悔,男女双方一般无怨,左邻右舍也不厚非,因为事情尚在进行过程中,故民间有“谁也没拿谁的啥,谁也讹不住谁”。一旦双方经媒人成约,纳彩换帖,订亲即正式告成,具有了约束力,不能随意否定了。

仡佬族青年男女订亲礼仪。提亲一经同意,即在男家或媒人家行订婚礼。其程序大致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酒席上,宾主双方饮酒,吃鸡肉时,取鸡腿骨当场看卦,以卜吉凶。看后将雄鸡腿骨带回男方家,雌鸡腿骨交女方父母保存,以此作为两家联姻凭据。有的地区以“合八字”替代看鸡卦。第二次是“定彩礼”,称“纳聘”,贵州黔北一带又叫“烧香”。其礼品数量由女方提出,男方家除送衣料、首饰、糖果、糕点、酥食、鸡蛋外,还送鸡鸭、猪肉(块)、大红烛、鞭炮等成双礼品到女家,摆到堂屋。女家也回送礼品,必有男子衣帽、鞋袜一套,另有糍粑、酥食等物。双方所送礼品由各自家分送亲戚各一份。第三次是商定婚期,即“开庚”。由男家备“庚帖”,写上儿子的出生年月日,由媒人送去女家,女家亦将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入庚帖内,由媒人带回,叫“发庚”。男家凭此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择期。即定下婚期,此程序为订婚。

议婚过后,继之便是订婚,又称“过定”、“送定”(即正式订婚)、“小聘”,峡江县称“扎记”。双方同意联姻后,男方婚姻当事人及媒人携同几个亲朋好友,选好吉日良辰,送一定数量的彩礼、聘金、糖饼、鸡、鱼、肉、糯米等礼品到女家。有钱人家,在“过定”中要大讲排场,备办很丰厚的礼品和聘金,送至女家,并请三媒六证骑马或坐轿一同前往。峡江人在订婚时,男方备办对鸡、对鹅、对鱼、六至十斤猪肉、一个茶叶包、一个红枣包、一个墨鱼包、一个虾公包,每包四两,送往女家,女家鸣炮接礼,女家收下聘礼后,同时也要向男家回送礼物,并宴请亲朋吃订婚酒,表示女儿婚事已定。在订婚这一天,男女两家都要悬灯结彩,还要特别宴请酬谢媒人。

订婚阶段有扎庚、加节等程序。“扎庚”,又称“押八字”、“贽八字”、“下定”,俗意为“扎根”,意即把根扎稳,即双方互换“庚帖”(又称“小鸾书”)作为订婚证,订婚后不得任意废约。行“贽八字”礼,男家要备猪肉、鲜鱼、米?等礼品送女家。“加节”,永丰称“送厢娘节”。凡定了亲的男青年,每逢端午、中秋、新年要去岳父家“送节”,礼品为鱼、饼、糕点、烟酒之类。弋阳,则要另加一只三五斤重的猪腿或一钵炖熟的猪肉,称为“送裤头”,礼品数量的多少视男方经济情况而定。如果定亲后,男家既不报日迎娶,又不加节,女方则认为婚事有变,可能生出许多枝节来。另外,有些缺劳力的女家,订婚后男的还必须承担女方家务劳动的责任。

起初,是男家或女家看中对方,就四处打听对方的家庭和孩子的情况,请媒人或请亲朋中与对方父母熟悉者前去说媒,如女方父母同意,便向媒人报姑娘的“年庚八字”(或称“生庚八字”,简称“八字”),即姑娘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先用草纸写明姑娘的年庚八字交媒人转男家,称“开草八字”,男家即请算命先生合庚(俗称“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即将男女二人的庚帖置于神龛磬内(也有将男女青年的庚帖压在男家神龛香炉之下的),三天内(或七天内)家中平安,无破坏现象(家人病痛、鸡鸭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即谓之吉祥姻缘,便可进入第三程序。有的则是把男女两人的庚帖分装两个碟子内,将碟子浮在水缸两边,次日以碟子相距远近为准。如两碟距离相近,就认为命中注定相合,反之则认为两命不合。以十二生肖合婚的则认为“鸡犬不到头,龙鼠泪交流”,“蛇虎恋,如刀断”等等非科学的说法。合过八字后,随即“换庚”。男家备“水礼”(简单礼品)托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用红纸写好女子姓名及年庚八字(称“开红庚”)照礼回复,双方互换红庚。随后便举行插香订婚礼仪。这时男家要给女家送聘礼,聘礼物品多含吉祥语,其数也宜双忌单。女家也将一定的礼品回送。订婚时男方要办订婚酒,邀请亲朋好友和女方父母参加,双方婚姻关系即正式确定。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到女家,尤其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女方父母的寿辰,更是必须送礼的。到了婚期,男方请算命先生选定吉日良辰,用红纸书写“期单”,随后请媒人携带礼物将期单送往女家,如女家无异议,届时男家派人前往迎亲。

说亲同意后,男方家长还要派求婚人到女方家去求婚。订婚时不受占卜、测八字、拜鬼神等习俗和媒妁之言的约束,如果女方同意,则由男方选择吉日订婚。订婚时,男方要送自制精致的手织品、腰篓或草笠等给女方,女方则还赠自己亲手织绣的美丽的腰带给男方。有的地区男女家长也互相赠送槟榔,以示守约。这时,男女双方则边吃槟榔、边喝酒、边唱歌。

两人定亲约准准,咬破槟榔两口吞;

槟榔红红味道香,哥妹两人心不变。

槟榔是婚姻媒介,黎族民间有“一口槟榔大如天”的谚语。订婚用的是槟榔、烟丝、米、酒、猪肉或鸡及银元等,而槟榔则是属于说亲时的必备礼物,银元则是订婚的订金。

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地区的黎族,1949年前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做主的,除了极个别年纪较大的子女在订婚时,父母有时征求一下子女的意见外,其余都很少征求他们的意见,只要双方父母同意了就行。男女的婚事虽然没有测问八字的情况,但也受着“鸡卜”和礼聘的限制。男家的亲戚或兄弟也从中起着桥梁作用,双方父母也有计较贫富的。至于在说亲的时候,有的有禁忌,有的没有,按各人家庭情况不同而定。一般的如遇到女家死了人或死人的周年忌日,男家则不能往女家去说亲。订婚的过程和仪式是这样的:当男家父母看中某家女子可以作自己儿媳妇时(个别也有征求儿子的意见的),或由亲戚介绍某家女子经男家父母同意后,便请两人带上两条红线去征求女家父母的意见,对方如同意了,即把红线交给女家父母作为下订并当即约定订婚日期。日期约好之后,第二次男家父母再请一人带上一些烟叶往女家订婚。这次女家便杀鸡查对鸡卜,如查对鸡卜对男女婚事是吉利的,双方才议定礼聘和结婚日期,否则婚事就不行。男家给女家的礼聘一般要六头牛(其中大牛一头、小牛五头),多的要牛七八头(没有牛可折光洋)、猪一头(约二三十斤)、酒两坛、红线两条、烟叶一扎。订婚时,男家如不能将全部礼聘交清,可以分期交。但结婚之前一定要先交一两头牛和一头猪。至于所欠的部分没有一定期限。所以,有的人结婚后夫妇储蓄了款项才交,有的结婚以后待自己生了女儿长大出嫁时,再用收到的女儿的礼聘补交,甚至有的父亲都已死了,儿子仍要负责偿还父亲所欠母亲家的礼聘。因此,过去有的人因家穷交不起礼聘而往女家“入赘”,有的人因没有礼聘便一辈子都娶不到老婆。

保亭加茂地区的黎族订婚是由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说亲。一般要经过四次说亲才能成功,且每次都要带上一些槟榔。头一两次说媒主要是说明来意,此时女方父母不会表示什么意见的。在女方家人未表示同意之前,男方带去的槟榔除了女方父母可以吃外,女子本人是不能吃的。第三次去的时候除了带槟榔外,要带两块光洋,与女方家父母商议礼聘。礼聘多的要60个光洋,少的则30多个,牛一头,槟榔1000枚,蒌叶40札(每札5张),两件短裳,一件长裳,猪肉数斤(猪肉和长裳是给舅父的)。礼聘议妥后,媒人便返回告知男方家,这样订婚手续就告完成。1949年后的订婚仪式基本上跟过去相同,但在礼聘上有些不同,不要牛,以人民币代替光洋,不要槟榔,只要两套衣服,鞋袜各一对,一把雨伞,一条手巾,一顶帽子。

东方市西方乡美孚黎在订婚时,不经过占卜、测问八字和媒妁之言,同时也不受其叔伯等家族的干涉,但一般都计较贫富,且男方家的兄弟或亲戚也从中起作用。一般自小就由父母订婚。当男方家父母看中某女子可以作为自己媳妇或由亲戚介绍经男方家父母同意后,双方父母在田间或山上劳动相遇时,先由男方家父母主动找女方家父母征求其意见。如对方同意成亲的话,双方就约定订婚日期。男方便请村中兄弟或亲戚两人带上五六升米、一两斤糖、两根甘蔗往女家说亲。他们到了女方家后,女方父母便以茶、烟招待,或杀一头小猪,请村人陪他们饮酒。席上彼此商议结婚的礼聘和婚期。女方家交两升米或将男方家带来礼物如数让男方家的人带回。这样,订婚便算完成。

经过以上各项择偶礼,男女双方都表示满意后,旧时,还要先换“允书”。各地换允书有“下允书”、“传小启”、“串帖”、“投启”、“纳启”、“换帖”等不同称呼。所换允书内容,男方多写“不揣因陋,妄攀名门,尚蒙金诺,昌盛雀跃”;女方则写以“敬接冰语,联婚高门,幸蒙俯允,昌盛忻舞”。在巩义、偃师市一带允婚后,男家还要行“初定指实帖”,女家“复帖”。这主要是男方征求正式订婚具体日期的意见。

此后,订婚就进入了决定双方“终身”的关键时候――行小礼。行小礼亦称“传大启”、“过龙凤启书”。过去,传大启时,双方要交换上面印有金色龙凤图案的订婚专用红色礼帖,其名称“龙凤大启”或曰“八面龙凤柬”。启的第一页写“全书”字样,其后各页先书以谦辞,如“不弃寒微,许结朱陈,未遑纳采,预帖定亲”等,继书籍贯、三代、年庚、命名和媒人姓名,颇有证书之意,然无尖薄之语。双方家长互称“大姻望××翁×老亲家大人阁下”,自称“姻愚弟”或“眷愚弟×××顿首”、“×××脱帽鞠躬”等。其后书以“冰人”或“大月老×××”,最后一页或书以“洪福”,或书以“裕后”字样。这是旧式婚礼中最严肃也是最认真的礼仪。

传大启多选在双日进行,以取“成双”之吉利。是日,男方执“龙启”,并携带商定好的“聘礼”,女方持“凤启”,相互交换。传大启之日也是男女双方酬谢媒人之时,故民间将传大启时所行之宴席,谓之“待大媒”“坐媒人桌”。其宴席丰盛,多以大鱼为燕宴必备之品,故柘城县人将说媒称作“吃大鱼”。偃师、巩义市南部一带传大启礼似较简单,行礼前,双方写好启书,备好礼品,尤其男方要备足所许财礼。届时,男方委托媒人携带礼品前往女家,除媒人身背钱褡儿、手牵一只母绵羊外,还有两人抬着食盒礼。钱褡儿、食盒内所装礼品均要求双数。到女家后,主人以面条款待,并回赠礼品,多为笔、墨、纸、砚及手巾、扇子之类。并开“拿礼”钱,交换启书。

旧时,换了龙凤启,犹如今日已作了婚姻登记,双方就是“法定”的婚姻关系了。在渑池县一带,传大启后,女方还要将男家送来的聘礼,置于八仙桌上烧香祭拜,并让邻里观看品评,当地称“不烧香,不算事儿”。从此两家婚姻就算正式定下,男女双方便可相互来往。但婚姻当事人仍不能自由相见。定亲后如果中途发生一方变卦,便行“退亲”、“退婚”。退亲,如为男方提出,其所下女方之聘礼,不得索要;若女方提出,要如数退回男方所下之全部聘礼。

河南回族订婚所用聘礼,是以12只羊的价格为准,女方接了聘礼,此门婚事就算定下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订婚之俗渐有简化,只要双方同意联姻,相互交换纪念品就算订婚。偃师一带以手巾相换,称作“换手巾”。换手巾时,有的男方多在手巾中包上一定数量的现金。还有许多以照“订婚像”,作为正式订婚的依据。

女方家同意亲事后,就准备订婚。订婚是为了双方定下契约,表示对这门亲事不反悔。由媒人事先到女方家商量,确定订婚的日子。到了这一天,男方在媒人的带领下,提着礼物来到女方家,有糖、茶叶、瓜子、核桃等。一般要给女方家的父母准备一套衣服或布料,或相当于衣服、布料的钱;给女方的信物是戒指、耳环或一定数量的钱款。订婚这天,女方家还要请来舅舅、姑姑等主要亲戚,并做几样菜招待。订婚后,凡遇重大节日,男方还需前往女方家拜望。

订婚是指男女双方通过互换柬帖的方法将婚姻关系以书面协议的形式加以固定和约束。柬帖通称“启”,就是婚姻文书,男女家各一,山东各地在订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叫法。民间订婚一般包括初步落实婚姻意向的传小启和签订正式婚约的传大启两个环节。

经过合婚、相亲,双方家长都初步准备确定婚姻关系。这时,男家要先请人写求请柬帖。柬帖用红纸写就,内容是表达求亲之意、男方的生辰八字和吉祥的祝词。所以,称为“红帖”或“庚帖”,冠县称之为“求亲书”。

男家将柬帖放在红漆礼盒或拜匣中,再放上押帖物,一般是耳坠、戒指,也有用手镯的。然后请媒人将其送到女家。这叫“投启”或“恳启”。有些地方在送帖时还给女方一些衣物,称作“红定”。女方接到投启后,即写允亲帖,帖中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和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由媒人送回男家,这叫“允启”或“答启”。整个过程称为“传启”、“换帖”、“通笺”、下通书。求亲帖和允亲帖合称定亲帖或订婚帖。民国以前的定亲帖都以家长的名义,落款没有当事人的名字,其后才有当事人直接落款的帖式。由于其样式较小、内容不太正规、仪式简略,所以,这一过程被称作“传小启”、“过小帖”、“过小礼”,属于草签婚约阶段,但传小启后亲事就基本上定下了。此后,男方一般不能悔婚,而女方则可以进一步考察,如果认为不满意,允许悔婚,这叫“羞男不羞女”。

民间的正式订婚仪式是传大启,也称作“过大帖”、“过大礼”、“传柬”。大启是用红纸金字印成的正式婚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书,具有法律效力。临清、东平等地的婚书,多用6页红笺。第一页上书主婚人姓名,肃致对方。第二页书“敬求金诺”,女家则答以“谨遵台命”。第三页书籍贯及三代名字。第四页写青年男女的年龄、生辰。第五页注上通书的年、月、日、时。剩下的一页上多选择吉祥的话语作为颂词。德州、荣成的正式婚书又称“龙凤帖”,帖长约1尺,宽约5寸,厚约1寸,是一种多折的印刷品,正面套印金色吉祥图案。绿色的婚书扉页上印有一双盘龙,供男方使用;粉红的婚书扉页上印有一双飞凤,供女方使用。婚书内容,男方多写“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落款为“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书上年月日。女方则写“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等,落款为“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再写上年月日。传大启后,两家就正式结为婚姻,逢年过节要互送礼物。如端阳节男家给女家送去币帛或是衣服、彩线、酒礼,叫做“送端午”;七夕则送瓜果、麦面、油蜜、酒礼为女方“乞巧费”。女家也要回礼,如女家七夕的回礼为巧饼,俗称“送巧”。

由于传大启是正式缔结婚姻,其仪式比较隆重。除媒人外,有的地区还要另请传柬人。沂蒙山区是男女双方各找一个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且熟悉礼仪的男子,武城、泰安则要请冠裳之客,即有一定名望和地位之人。男家先将柬帖放入红漆礼盒内。荣成在盒内还放有简单的订婚礼物,计银手镯一付、耳环一付、红头绳8尺、银元2枚;泰安、单县则是在盒内放入盐、艾和麸子,取其谐音,谓有缘、相爱、有福。沂蒙山区的盛柬之物是一个包袱,内有婚书、红麸子(谐音洪福)、红糖(意为甜美)、香、艾和一对穿着红线的针(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有些地区还要另备喜盒或食盒。莱阳、牟平所送食礼为水果、酒;莒县是鹅一只、酒一坛;德州为四色礼,包括猪肉4斤(俗称“一刀面”或“鸳鸯肉”从中间割一刀,但不能割断)、馒头4斤、挂面2斤、大米2斤,装入食盒后还要再放一把麸子。在传柬时下聘礼的地区要将簪珥首饰、布帛、衣服等物品盛入喜盒。胶东一带称为“下插戴”。然后,男家请媒人带领传柬人,将柬匣和食盒送到女家。女家收到后,将自己的柬帖和回礼请媒人和女方所聘传启人带回。在烟台一带,这一天女家要会齐亲族,由女家年高辈尊之人用男家带来的香烛的一半祭告先祖,然后纳礼,称为“看盘”。女家的回礼为冠履、笔墨之类。荣成有两叠宽2寸长2尺擀好的面条坯,由男家在酒宴中切成宽面条煮食。德州有200个俗称“喜盒子”的夹馅饼,其中有两个大的。此外,还要将“鸳鸯肉”从中间割开,留下一半,另一半送回,并在原食盒内的麸子上撒一把面,谓之“夫妻见面”。回到男家后,男家要设宴款待传启人和亲朋长者。在德州,男家除把两个大的喜盒子给公婆和女婿吃,其余的要向亲朋和四邻散发,谓之“散喜盒子”,向外界表示婚事已成。

此外,还有一种传大启的形式。泰安在换柬之时,男女双方的主婚人聚于一处,在宴会的当面由媒人交换双方婚书,称为“会柬”。在招远,媒人送柬帖到女家后,男家率领女婿到女家赴筵,称为“会亲酒”。席中男方的父亲要向女方的父亲四拜谢亲礼。

传过大启后,双方的婚姻就得到社会的公认,无论哪一方提出退婚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山东省有些地方没有传大启和传小启之分,双方只换启一次即成。现代婚姻要登记结婚,不太讲究传大启,但传小启草签婚约还是有的,现在农村一般称为“看地方”、“认家”或“看家产”,男家除设宴招待,还要随女方去购买衣服和日用品,由男家付钱,甚至再送给女方包有钱的红包作见面礼。

喜事主家院门

订婚是在女方家过事,男方要备齐女方所要的彩礼(包括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及酒、肉、糖果等礼品),按照商定的吉日送往女家,并在亲友中请一位熟悉礼仪的人作押礼人,配合媒人将彩礼向女方点交清楚,女方收下彩礼,要设宴招待,关中叫吃会亲酒,陕北称喝酒,陕南称准盅酒。女方的父亲要引女儿拜见公公,公公要给媳妇拜礼钱。宴会完毕,双方要互相交换庚帖,关中称照帖,陕北称换书,陕南称换帖。庚帖又称龙凤帖,是一种彩色印刷品,专供办婚事用,旧时商店多有出售。龙帖供男方使用,封面上印有一双盘龙;凤帖供女方使用,封面上印有一对飞凤,两边分别印“天长地久”和“地久天长”。龙帖的内容写“乾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外加“久仰名门,愿结秦晋”、“愧乏金田,敬恳金诺”等表示求婚的词语,下方落款写“眷姻弟某某某暨子某某某现年某某岁顿首”。凤帖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另加“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兹令冰跻,谨遵台允”等表示允婚的词语,下方落款写“眷姻弟某某某暨女某某某现年某某岁顿首”。旧礼谓问名。龙帖和凤帖各装人红漆礼盒,由媒人转交给对方的父亲妥为收藏,这就是古代的婚书,相当于现代的结婚证,具有法律效力。互换龙凤帖后,就算正式达成了婚约,不论哪一方都不能中途悔婚,若要退婚,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旧时民间对订婚的礼仪很重视,其隆重程度仅次于结婚,因而各地有很多讲究。在关中的韩城和澄城县,订婚这天男方还要给女方送去一捆棉花,叫做沾亲棉,表示从此沾亲带故了,并希望双方关系绵绵不断。合阳县农村订婚时,要给女家带去一匹自织的花布,叫做引亲布,这匹布要浑头浑尾,不能从中剪断,而且只能长四丈八或四丈九,意谓“四丈八,两头发,四丈九,两头有”,希望通过引亲布把媳妇顺利地引进门来。陕北在订婚这天,男方的礼品中少不了有两瓶好酒,两瓶酒贴上双喜字红酒花,用红头绳拴在一起,表示两人拴牢不离,两瓶喜酒被众人喝完后,男方必须把酒瓶带回去,且带回的酒瓶不能是空的,女方要在酒瓶内装些熟米、香、艾和青叶等物。熟米表示两家亲事已如生米做成熟饭,永不反悔; 香、艾谐音 “相爱”,香和青叶谐音 “相亲”,表示男女相亲相爱。陕北在送彩礼时,还有送果枣馅的习俗。果枣馅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再用清油炸熟的一种食品,所送必为双数,表示成双成对。一般为24个或48个,外面再缠一圈红线,寓意 “千里姻缘一线牵”。女方将收到的果馅分赠给直系亲属,表明自己终身大事已经确定,别人不要再来提亲了。女方收到彩礼,也要回赠男方一些礼品,如手帕、腰带等物。在韩城市,女方回赠的礼品必有一对老虎花馍,这是专门给未婚夫吃的,祝愿他有虎虎生气。有的赠送一双鞋,名为稳跟鞋,希望未婚夫站稳脚跟,对爱情坚定不移。陕南镇安县农村,女方回赠的礼品中还有一绺头发和一撮白米,表示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以上这些都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甜蜜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