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许衡

分类:【文化精萃】

元代学者。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幼读经书,好学深思,博览群书。蒙古灭金后,应试中举,占籍为儒。34岁时,从姚枢处得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四书集注》,“读之领会,起敬起畏”,从此崇信程朱理学。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与姚枢、窦默一起讲授儒家纲常名教。1254年后,在忽必烈朝中任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并与刘秉忠、张文谦等定朝仪、立制度;与王恂、郭守敬一起订历法。以儒学文艺教习蒙古贵族子弟,官至傅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在促成程朱理学成为元代官学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并间接地保护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与吴澄齐名,时称“南吴北许”。死后谥文正,封魏国公,从祀孔庙。他把伦理化的精神实体“道”视为宇宙本体,以论证封建纲常的绝对性、合理性。认为由理产生“一气”,进而形成天地,出现了万事万物,包括人伦关系、纲常名教。他宗于朱学又不同于朱学,不重玄奥“隐僻”之理,而提倡务实致用,强调道德践履。认为道不是离开人间的高远难行之事,肯定了物质生活对道德的作用,与程朱的先验道德论相悖,打破了理学空谈心性的沉闷空气。

许衡是元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泌阳)人,生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卒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享年73岁。他自幼聪明异常,喜好读书,手不释卷。元朝初年被忽必烈授以京兆提学之职。当时关中战乱未己,无人主持文教事宜,当人们听说许衡出任提学,“莫不喜幸来学”

,自此,“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后任国子祭酒,极力主张恢复国子学教育,又上时务五事疏,对忽必烈提出了行汉法、修德行、用贤才、爱百姓、顺天道等一系列建议,其中特别提到兴办教育,建议“自都邑而至州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之要道,十年已后,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又非今日之比矣”

。根据许衡的建议和一些大臣的主张,忽必烈在至元年间(1264―1294)大兴文教事业,同时制定了教育制度和有关政策。

至元八年(1271年),许衡出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受命教授蒙古贵族子弟。他认为蒙古子弟朴实不浮,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之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根据这一想法,他“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十二人为伴读,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子弟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先生、分斋教学、因材施教等方法,使教学进行得比较灵活。“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

许衡的教授蒙古子弟实际上是元代国子学的前身,后来就在此基础上开办了国子学。

许衡是程朱理学在元朝的继承者,被认为是“朱子之后第一人”。在教学实践上,他十分重视教育方法,《元史》本传称他“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无所至,无贵贱贤与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材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翰林学士王磐曾在忽必烈面前称赞他“教学有法”。他去世时“人皆哭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条,终身不敢忘。或未尝及门,传其余绪,而折节力行为名世者,往往有之。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

。可见其教学经验之丰富,教学方法之得当,教育效果之显著。元人姚燧对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作了高度评价:“语述作先生固不及朱子之富,而扶植人极,开世太平之功,不惭德焉。”“其为学也,以明德达用为主;其修己也,以存心养性为要;其事君也,以责难陈善为务;其教人也,以洒扫、进退、应对为始,精义入神为终,虽时当枘凿,不少变其规矩也。”

这些评价都是公允符实的,充分说明许衡是元朝有重要贡献的教育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