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论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论衡

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东汉时哲学家王充著。全书共三十卷,分八十五篇,现缺《招致》一篇,共二十多万字。作者用了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多年才完成这部著作。作者自述写作目的是:“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言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传之观也。”内容具有强烈战斗性。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和宗教唯心主义思想。因此,曾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

反传统思想的哲学名著。东汉王充著。《论衡》 的意思,据王充自己解释,就是 “论之平”,就是 “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世俗之论进行衡量裁评。近代章太炎的 《国故论衡》,就是仿 《论衡》而取名。《论衡》全书共八十五篇,多为论辩之文,王充在书中以感性经验和逻辑推理为依据,对谶纬之学以及当时流行的种种虚妄之说,进行了全面驳斥。王充自谓其主旨: “ 《论衡》者,一言以蔽之: 疾虚妄。”王充不信神,不信邪,明确宣告:“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又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而人生天地之间,不过是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与动物同为物,“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为 “万物之中有智慧者”,“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知识也”。他将禹母吞薏苡草而生夏禹、契母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的神话通通斥为 “虚妄言”。甚至不避忌讳,要打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感生的神话。据 《史记?高祖本纪》: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 也就是说,汉高祖是 “龙子”。王充在 《奇怪篇》 中说: 同类动物才能互相交配,而且 “子性类父”。如果高祖是 “龙子”,传说 “龙能乘云”,高祖也应当能乘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在当时可谓 “胆大包天”。不仅如此,王充还对圣人孔子加以诘难,他在 《问孔篇》中说: “世儒学者迷信经师,盲从古人,以为圣贤所言,句句正确,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其实,圣贤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不能说尽得其实,何况仓促吐言,怎能句句皆是?” 例如,孔子曾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我这辈子算了吧)!” 明王在上,则凤鸟至,河出图,孔子自伤不遇明王,故瑞应不至。王充诘难道: 五帝三王皆是致太平的明王,但并非都有凤鸟河图的瑞应; 汉孝文帝是公认的明君,史书却并不见有风鸟河图的记载。如果孔子生在孝文帝之世,非要以凤鸟河图为太平瑞应,那他还是会感叹: “吾已矣夫!”又如,子贡问政,孔子回答: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又说,如果迫不得已,三者只留其一,就先去兵,后去食,理由是: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王充诘难道: 《传》 曰: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如果国家无食,民饿,就会不顾礼仪,“信” 又怎能成立? 这类非圣的言论,并非出于一时意气或逆反心理,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王充的思想在传统社会中自然被视为异端邪说,为正统学者所不道,故其《论衡》流传不广。

《论衡》是东汉初的著名学者王充的作品。全书共85篇,20余万字。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著作,包括了哲学、政治、道德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部书充分表现了王充对于当时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谶纬神学――所持的批判态度,他自称写《论衡》的目的是“疾虚妄”,“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称,……尽思极心以讥世俗”。这部书写成之后,被统治者视为邪说异端,只在私下秘密传诵,直到王充死后七百多年的唐代才公开问世,它是研究汉代学术思想和王充的重要资料。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批判地汲取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在《论衡?论死》中,王充指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批判了天人感应说和神鬼迷信,动摇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在认识论上,王充很重视感觉经验,指出:“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在人性论问题上,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并可经互相转化,其中关键在于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在教育上,王充很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和作用。环境对人,“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犹丝也”。而教育对人,如加工象骨玉石,“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在道德教育方面,王充看到了智力发展和道德修养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材高智明,必傍义依仁”。另外,他主张把礼乐当作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据此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陶冶人的情操。他说:“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谊,性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

尤其可贵的是,王充明确指出:“圣人可勉成”。而要达到这一标准,首先要学习,他指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其次,王充肯定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在学习中要有问难和批判的精神,他曾在《论衡》中专门写了“问孔”、“刺孟”和“非韩”诸篇,大胆地向孔孟等“圣贤”挑战,表现了他在研究学问上的勇敢精神。他一生博览群书,时有独特的见解,至于“俗儒守文,多失其真”,是他所厌恶的。除此之外,在教育上,王充还提出了有关“胎教”的思想,进一步扩展了教育及其研究的范围。

学术专著。东汉王充(27―101?)撰。《论衡》30卷,85篇。其中《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作》、《自纪》等篇,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点,提出了不少进步的文学主张。王充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要求文人能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教育任务,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反对“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的做法,但不完全反对文学的夸张手段。他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提倡用明白易晓的语言写文章。要求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王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和当时文坛上模拟因袭等不良倾向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些都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非常可贵的文学理论批评的遗产。《论衡》版本较多,有《四部备要》本,近人黄晖《论衡校释》本,刘盼遂《论衡集解》本。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论衡》新刊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北京大学《论衡》注释小组撰写的《论衡注释》四卷本。

学术类著作。东汉王充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原书三十卷,八十五篇。今本缺《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南宋乾道三年(1167)洪适刻本、明嘉靖(1522―1565)中吴郡苏献可通津草堂本,为现存较好版本。另有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清《四库全书》、《增订汉魏丛书》、民国《龙厍精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百子全书》、《诸子集成》本等。民国刘盼遂著有《论衡集解》、近人黄晖著有《论衡校释》(附有《佚文》、《年谱》)等可参阅。从汉明帝永平二年(59)始撰,和帝永元二年(90)续完,前后历时三十余年。针对当时学术界“伪书俗文”泛滥,谶纬迷信流行的风气,力求据实考论其是非,以去“虚妄”之言,自称为“论之平也”,故名。以批评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为主要内容。其中《问孔》、《刺孟》、《非韩》等篇评论先秦至两汉以来各学派及其著述,宣称:“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 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力辨孔子是人而非神。《书虚》、《道虚》、《语增》、《儒增》等篇指出世传诸书“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逐一以实事订正其虚而“不可信用”。《自然》、《谈天》、《说日》、《物势》、《实知》、《知实》等篇发挥“元气自然”思想,批评“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不合自然”。以“烛火”喻形神,强调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关系,宣传无鬼论。主张“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并提出“引效验”评判是非,但不赞同墨家“苟信闻见”的见解。《定贤》、《治期》等篇探讨“时之治乱”、“国之安危”的物质原因,宣传“汉在百代之上”的进化史观。《异虚》、《龙虚》、《谴告》、《讲瑞》、《订鬼》、《卜筮》等篇抨击官方和世俗迷信,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应人”。分析鬼神是畏惧、存想产生的幻觉。《逢遇》、《幸偶》等篇则以偶然论解释人生,散布消极无为观点。书出,即被视为异端,受到正统儒学的非议,声称其“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论衡?自纪》),故在当世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影响仅及东吴地区。东汉末年,避难入吴的蔡邕和会稽太守王朗把该书带到北方,引起人们的浓厚兴味,称之“奇书”、“异书”,但长期无正式注解。清熊伯龙《无何集》,本名《论衡精选》,是系统阐发该书思想的学术著作。近代以来受到重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