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说文解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说文解字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最早的文字学专著。俗称“说文”。东汉许慎撰。15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共30卷。自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创稿至安帝建光元年(121)成书。正文14篇,叙目1篇,收录9535字,又重文1163字。旨在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探究原始意义。全部字头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首,大体以意义为序(意义相关,形体接近者相连),始“一”终“亥”。每部字头大体“以类相从”,如木部,先列树名,次列树的各部分,再列木制品。字头用篆体,以古文经籍字体及先秦籀文为异体。其下为字义,再后为形、义、音间的联系。字音采用同音字标音的方法,字形分析根据“六书”理论。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从汉字中析离出部首,以部首统类字书,是其一大首创。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研究、征引、阐发之作不断出现,乃至形成“许学”或“说文学”。直到1983年,仍有《说文》研究专著出现。至今仍是治古汉语,特别是识读、研究甲、金文的重要工具。今本皆出于北宋初年徐铉校注本。清人研究《说文》的有四大家,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中华书局1963年有影印本。

书名。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正文14卷,另叙目1卷,合为15卷。今本系宋初徐铉所校定,每卷分上下,共30卷。收字9353字,又重文116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列部首排检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列古文、籀文为重文。解字先字义、再字形、字音。释义皆本六书,以说明字形与字义之关系,为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性之文字专著,为历代学者推崇。宋初徐铉、徐锴兄弟皆精研《说文》。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铉奉敕校定,附孙?《唐韵》切音并新增附字,世称大徐本,即今传《说文》。锴著《说文系传》40卷,世称小徐本。清人治《说文》者不下数十百人,其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成就尤为显著。近人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将历来治《说文》论著汇为一编,对进一步研究《说文》大有裨益。《说文》发展了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说”,指出了“六书”的具体含义,并对每字加以分析,保留了不少古文字资料,引用不少古书,对古籍校勘同样有益。

汉语文字学的第一部著作。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在今天看来,是一部最古的字典,但在许慎当时看来,则是以字典形式出现的古文家说经的专著。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 中称: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说文解字》 的编撰目的最初是为了 “通经”,而且是 “古文经”,所以其中所收的 “文” (独体为文) 和 “字” (合体为字) 不是当时流行的隶书 (今文),而是小篆、籀文 (大篆) 以及六国文字,汉代统称为 “古文”。实际上,《说文解字》就是当时的 《古汉语字典》,所解说文字以小篆为主,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然后将一千一百六十三个籀文 (大篆) 等异体字作为重文分别附各字后面。《说文解字》 是最早从形、音、义的角度解释文字的“字书”,不象 《尔雅》 那样只是训诂材料的罗列,而是根据汉字“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的原理,以小篆字形为对象,分析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联系。许慎的基本原则是 “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每字下面先 “训义”,其次 “说形”,再次 “释音”。如:“诗: 志也 (义)。从言 (形),寺声 (音)。” 又如: “仲: 中也(义); 从人中 (形),中 亦声(音)。” 《说文解字》 既是当时的《古汉语字典》,故其多注意汉字的本义,而且成为最权威的解释,后代编字典词典,在汉字的本义方面,仍要依据 《说文解字》。许慎对所解说的文字,从形体结构上找出共同规律,首创部首分类法,其基本分部和分类原则,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在沿用。

中国第一部字典,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作,东汉许慎撰。书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遣其子许冲上献于朝。全书共十五篇(其中叙目为一篇),分五百四十部,收单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共133441字。

运用六书理论,系统地对9353个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指明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是《说文解字》的主要内容和重大贡献。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本来十分密切,不仅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字形是表示字义的,就是形声字也有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别和范畴。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但形声字的声旁也在表示字的大概读音。因此,正确地认识字形对理解字义掌握字音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汉字字体的演变和汉语语音的发展,东汉时人们已不能根据字形(当时通行隶书)分析字义判明音读,今文学派在说文解经时,往往信口开河,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之类,荒谬不可信。至于“俗儒鄙夫”,更是“怪旧艺而善野言”,是非不辨,错误百出。针对这种情况,许慎用几十年的时间,“博采众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对近万字逐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字形、训释字义、辨识声读,系统地揭示了汉字的构造规律,为文字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文解字》的这一成就,使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且愈到后来,愈觉其重要,成了文字学者的必备书。

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又一重大贡献。秦汉时代的字书如《仓颉篇》、《急就篇》,排列无序,只宜讽诵,不便查检;《尔雅》、《方言》按字义归类,只宜阅读,也不便查检。而《说文解字》把所收正字按义符归类,分为540部,每部立一字(即该部字所包含的共同偏旁)在本部之首,使近万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字的排列问题,而且同时也创造了部首检字法,创造了字书的一种崭新形态――字典。据陆宗达考证,《说文解字》不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首开先河。同时由于部首制使人很容易把部首与部辖字的关系、部辖字之间的关系看清楚,人们一部一部看下去,就会感到成千上万个汉字决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符号群,而且有严密规律的文字体系。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的注文中曾给以很高评价:“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

保留近万个小篆形体和几百个六国古文和籀文,是许慎的第三大贡献。由于后世通用的隶书、楷书,与古文字差别较大,小篆便成了通向古文字的桥梁,没有小篆,人们很难认识甲骨文、金文,而保留小篆最多的书,便是《说文解字》。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限制,《说文解字》也存在一些错误,误解字形、误释字义、立部不适当等,都是有的,一部内字按义排列,也不便查检,值得改进。至于说解中的儒家观点和迷信思想,十分明显,更值得注意。

现在通用版本是中华书局根据清同治十二年陈昌治本影印的。

书名。简称《说文》。我国文字学史上最早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经典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原著15卷,东汉许慎撰。约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之子许冲将书献于朝廷,自此得以广泛流传。许慎撰写《说文》,原是为给古文经家解经讲义寻找文字上的依据,以批判当时的今文经家,但其实际作用和意义,则远远超过了作者的未来目的。《说文》中所收文字,来源于当时流传的各种字书和六艺群书,另有许慎自己博采通人之说和秦刻石、当时发现的钟鼎彝器上的少量铭文所得等,共9 353字,附重文1 163字。以小篆为正为主,兼及古文、籀文和或体、奇字、俗体、今文等(这些就是所谓“重文”)。收字上可以说是对其前流传的字书、古籍(主要是儒经)及其他各种能见材料上的文字的一个总结。在字的编排上,《说文》首先依据汉字的结构和偏旁用字,分析归纳了540个部首,然后对所收文字“据形系联”(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分别列在540个部首之下。许慎的分部,依据的是汉字的形体和意义,所以凡某部之字,按许慎的认识,俱因其部首而得义,即形体和意义系由部首衍生而来,这点基本符合实际。许慎在《说文》中解说汉字的基本方式为: 每字先列小篆字体,接着解释意义(均为本义),之后即用六书分析说明结构。绝大部分还标示读音,术语为“某声”、“某亦声”、“某省声”、或“读若”、“读与某同”以及“音某”等。这里应予注意的是,《说文》中的标音方法由于还不科学,尤其是真正作为主要注音术语的“读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拟性质,所以很多字所标读音并不准确可靠。加之古今音变甚大,很多所标读音与今天的读音更有了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有的则是根本的不同。在重文的列举和说明上,凡古文、籀文与小篆形体不同的,都列举出来,放在各字之后;如有或体、奇字、俗体及今文等,亦列在各字之后,分别用“古文”、“籀文”(或称为“大篆”)和“或”、“奇字”(又作“古文奇字”),“俗”、“今文”等字样予以说明。许慎为了表明他的解说“信而有证”(《说文》叙),还引用了大量儒经、古语、俗语、方言、通人之说、秘书说及秦刻石,当时发现的前代一些钟鼎彝器等方面的材料,这些也都标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在字形结构的分析上,所用术语与特殊用语及其说明的情况为: 凡直称象形、指事、会意者,均分别用以说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这类情况极少;凡称象某、象某某者,均用以说明象形字;凡称象某形、象某某形、象某之形、象某某之形者,绝大多数用以说明会意字,个别时候用以说明指事字;凡称从某某、从某从某、从某从某从某者,所释为某字系由哪些形体构成或如何构成,几乎全部用以说明会意字,极个别时用以说明象形字或指事字。以上三类情况较为多见;凡称从某某声者,统统用以说明形声字。这类情况最为多见;凡称从某某省声者,亦统统用以说明形声字,只是作声符的未用全形,略去了其中某一部分;凡称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某亦声者,说明某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归在形声字中;凡称省或某省者,用以说明各种简写、略写形体;凡称省某者,用以说明某些简写、略写形体的字是如何形成的,即表示某字系简去或略去了原结构中某一部分而形成的;凡称从某省者,用以说明一字的某结构部分是用了某字的意义但未用其完整形体;凡称不省者,用以说明某一结构形体是某字造字之初的形体或曰完整结构;凡称与某同意者,用以说明一字与另一字在形体的创造和含义上有某处相似或相同的情况,是为了让人通过比较而进一步理解造字和释义的意义;凡称一曰、一云、或曰、或言者,用以说明某字或义、或形、或音的另种解说;凡称又、亦者,用以说明某字另外的涵义;凡称阙者,用以说明某字或形、或音、或义不能解说,暂且存疑;凡称词者,均指虚词。《说文》对汉字意义的解释和对形体结构的分析,绝大多数都准确可靠,可以为据。但也有一定的错误。例如行部:“,表示十字路口和道路,本义为道路。后来很多与路有关的字以“行”为形符,即自此来。而许慎对“行”字的解说实际是按照小篆的形体和引申的意义做出的。 又如聿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