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子百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诸子百家

分类:【文化精萃】

汉代学者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诸子”指各学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墨家学派的墨子;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等。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秩序确立的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各个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纷纷发表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一时呈现出诸子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八十九家”。“百家”系举其成数而言。百家之中主要的有6家,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阴阳家。刘歆在《七略》中列举了 10家,即:6家之外,增加了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这些都是当时著名的影响比较大的学派。

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学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号称“诸子百家”。

就文化背景而言,诸子百家的出现与私学的兴起密不可分。继孔子之后,私人聚徒讲学蔚然成风。当时的著名学者无不广招门生,“率其群徒,辩其谈说”(《荀子?儒效》),著书立言,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墨子步孔子后尘,“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当染》),发展成为墨家,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号称“孟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在儒家八派中独树一帜。许行好为神农之言,欲与民并耕而食。这位朴实无华的学者言传身教,“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孟子?滕文公上》),以农家的面貌跻身于诸子之列。在古代社会,聚徒讲学是建立思想学派的基本手段之一,战国诸子大都精于此道。

国君礼贤下士,为士人从事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自魏文侯首开其端,列国君主竞相仿效,礼贤下士成为一代风尚。名士邹衍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齐宣王厚待学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燕昭王卑身礼士的至诚态度更是令人感动,邹衍如燕,昭王手持扫帚在前除尘清道,“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就连后来“焚书坑儒”的暴君秦王政,在未登皇帝宝座时对士人也是很客气的。《战国策?秦策四》记载,秦王欲见士人顿弱,顿弱说:我生就一副傲骨,义不参拜君王,“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恭听顿弱教诲。封建国君对前来投奔的士人,无论其政治倾向与学术观点如何,均一视同仁,兼容并蓄,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扶持和鼓励他们从事学术活动。魏文侯身边的名士中,卜子夏为孔门高徒,田子方曾学于子贡,显属儒家;段干木虽为子夏弟子,但不像一般儒生那样热衷功名,“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吕氏春秋?下贤》),其处世哲学近于超凡脱俗的道家;李悝、吴起精于富国强兵之术,主张变法,是典型的法家。可见,魏文侯延揽名士不拘一格,无学术门户偏见。他既尊崇儒家,拜其为师;又倚重法家,委以治国重任;对守道不仁的超凡君子也非常欣赏。齐国从桓公(田午)时开始,就在都城临淄的稷下设立学宫,招揽天下名士。到战国后期,“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各国名士趋之若鹜,云集稷下学宫,盛况空前。先后来此游学的著名学者还有孟子、鼓蒙、宋?、尹文、季真、王斗、儿说、荀子、邹?、田巴、鲁仲连等人。

他们分属于儒、道、法、阴阳、名等不同的学术流派。这些名冠一时的稷下先生无衣食之忧,携徒属而演道术,穷事理而互致诘难,潜心从事教学和学术争鸣,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学术文化的中心。钱穆先生曾说:“扶植战国学术,使臻昌隆遂之境者,初推魏文,既则齐之稷下。”

魏侯与齐王相继广揽名士,发展学术文化,功不可没。宽松的政治气候和良好的生活条件是从事学术活动的基本保障,然而遗憾的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并非古今肉食者都明白或愿意明白。战国学士幸逢盛世明君,成就辉煌,令人神往!

养士之风对繁荣学术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公子权贵们所养的食客中,除勇力义侠之士和鸡鸣狗盗之徒外,亦不乏满腹经纶的学者名流。“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公孙龙子?迹府》),善为坚白之辩的名家学派的头面人物公孙龙曾是平原君的座上客。“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深而辩”(《吕氏春秋?淫辞》);“公孙龙又与子高泛论于平原君所,辩理至于臧三耳”(《孔从子?公孙龙》);“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

平原君的府第成了这位名辩之士与过往学者高谈阔论的理想场所,名噪一时。信陵君的宾客中有许多长于军事的兵学之士,信陵君博采众长编成《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兵家四大流派之一的“兵形势”类,传之后世。秦相吕不韦仿效诸公子,“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20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列传》)。这部出自众宾客之手的宏篇巨制“兼儒、墨,合名、法”,“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艺文志》),成为杂家学派的代表作。

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是战国学术得以兴盛的又一重要原因。《汉书?艺文志》说:诸子之学“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股势力,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参政意识,“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力图对纷纭的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将自己的治世方略和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因此,战国诸子之学多非空谈义理,大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现实利益。显而易见,百花齐放的战国学术是社会巨变和多元化政治的产物。“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史记?秦始皇本纪》),列国并立的局面为身怀文韬武略的济世之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活跃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来去自由,朝秦暮楚,四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列国当权者虚怀若谷,学者游士可随心所欲地发表政见,肆言无罪,不必有所顾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焚书且坑儒,令士人不寒而?;汉武帝奉行强权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销声匿迹。从此以后,知识分子的厄运接踵而来,由昔日的社会名流沦为与乞丐难分高下的寒人,学术昌明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矣!

战国诸子号称“百家”,实际上没有百家,而是概言其多也。史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将诸子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硕儒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又将诸子扩为十家,即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家及小说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除属于文学范畴的小说家外,后人统称之“九流”。各家之内又可分为许多派别,如被誉为“世之显学”的儒、墨两家就有庞杂的分支,“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韩非子?显学》)。其他各家也有类似的情况。由此观之,用“百家”概括枝繁叶茂的诸子之学,并非言过其实。

战国时代的诸子之学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乃至自然地理环境等颇多差异,不同地区的学术文化也相应地各异其趣,并非千篇一律。概而观之,各大学派相对分别集中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儒、墨盛于鲁,楚地多道家,齐国出兵家,法家、名家和纵横家则大都出自三晋。其间虽不乏相互流徙和交融,但地域性特征仍显而易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