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贞观之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贞观之治分类:【文化精萃】 贞观是唐太宗在位的年号(627――649年)由于隋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扫除了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唐太宗即位后又虚心纳谏,采纳了魏征等人的谏议,常以隋亡为鉴戒,吏治比较清明,刑罚也较宽简,赋役有所减轻,因而在贞观时期,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政治上处于相对稳定,物价比较平稳,人口也有增长,国力也较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在贞观年间(627―649) 为稳定政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迎来的政安民富局面。隋末唐初,历经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李世民即位后,与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吸取了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稳固政权、发展生产的措施,迎来了史学家们所艳称的 “贞观之治”。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任用贤能,从谏如流。量材使用,不拘一格。唐太宗认为:一个人如欲自我观照,必须依靠明镜。一国之君,要想头脑清楚,必须借助忠臣,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第二,以隋亡为前事之鉴,居安思危,选用廉吏,惩治贪官污吏。唐太宗经常以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荀子?王制》) 和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等警语告诫群臣,要以隋王朝迅速灭亡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防。对贪官污吏不论京官、外官,也不论勋贵、故旧,都要严加惩治。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朝开国不久,便确立了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 ( 《资治通 》 卷192)的施政方针。唐太宗即位后,大力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贞观元年(627) 至三年,关东、关中诸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关中尤甚,至有鬻男女者。唐太宗亲令灾区开仓赈济,无仓之处,准许就食他州,并派亲信大臣巡视灾情,使灾民 “逐粮户到,递相安养,回还之日,各有赢粮,乃别赍布帛,以申赠遗” ( 《旧唐书》卷185上)。唐太宗及其大臣们进行的整治与改革,使得唐初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象,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最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 ‘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从而奠定了唐王朝立国规模,也为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铺平了道路。 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末农民起义打击了封建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以隋亡为鉴,调整统治政策。选贤任能;重视纳谏;发展科举制度,选拔统治人才;推行均田制,贯彻“轻徭薄赋”,强调去奢省费,注意休养生息,使“百姓安乐”。在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出现初步繁荣景象。旧史学称为“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社会繁荣昌盛景象。唐太宗李世民以隋亡为鉴,广招贤士,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重整吏制,奖廉惩贪,“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宽简刑罚,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鼓励流民回乡务农,发展生产,并征服突厥,和盟吐蕃,打通西域,使社会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这种“夜不闭户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赉粮,民物藩息”的太平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