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跳娘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跳娘舞分类:【传统文化】 彝族民间舞蹈。也叫“打碗舞”。流行于海南彝族地区。跳娘系旧时的迷信活动,即有的彝族群众因生病常请娘姆(巫婆)来跳娘,以求除病去疫。舞者多为女性,由娘姆领数名少女,每人一手持盛米之碗,一手执筷,呈纵队形起舞。跳法为手捧花草边歌边舞,或头顶酒碗,右手执一根筷子,按歌谣和舞步节奏,边跳边击酒碗,发出叮当之音。舞时,前进三步,后退三步,舞步挪动带动臀部左右摇晃,伴歌唱祝福,舞者要尽量跳得热烈,意在使病鬼听到,将病带走。1949年全国解放后,屡经改革,现已成为妇女在年节时表演的自娱性集体舞蹈。开始,众人站圆圈拉手唱歌,随节拍蠕动脚步,由领舞者指挥变换动作,舞者不时轮流向圈中央的大鼓敲击,以示竞赛。然后,队形变两竖排,模拟钓鱼、犁田、抬轿等动作。舞蹈动作柔美,场面热烈欢快。 跳娘舞,亦称“打碗舞”。是黎族民间舞蹈之一,在保亭县一带较为流行。最初为黎族民间宗教祭祀舞蹈,以驱鬼治病。一般是在孩子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便请娘母到家里来,与其生母一起跳,以祭祀祖先,驱赶鬼神,祈祷孩子平安、幸福。后来经过黎族民间艺人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多由2―4名女子,排成一纵向队形,用两种形式的舞蹈动作进行,一种为每人手捧一束花草,边唱边舞; 另一种是每人的头上都顶一个小白酒碗,右手拿一根筷子,随歌起舞,按舞步的快慢,边唱边跳,同时敲打头上的碗。把“唱、跳、敲”三者溶为一体,很有技巧,能表现出较高的舞蹈水平。 亦称打碗舞。黎族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通什市一带。通常在孩子生病时,由其生母与请来的娘母一起跳舞,以示驱赶鬼神,祈祷孩子平安。后经民间艺人加工,发展成为民间舞蹈。舞时, 由2―4位女子排成“一”字队形,每人捧一束花草,边歌边舞;另一种形式是,每个人头顶一个小白酒碗,右手拿一根筷子,随着歌声和舞步的快慢,边唱边跳,边敲打头上的碗。节拍为四分之二。步伐为前进3步,后退3步,舞步挪动带动臀部左右摇晃,伴歌唱祝福。1949年后屡经改革,已成为妇女在年节时表演的集体舞蹈。开初,众人站圆圈拉手唱歌,随节拍蠕动脚步,由领舞者指挥变换动作,舞者不时轮流向圈中央一面鼓敲击,以示竞赛。之后,队形变两竖排,模拟钓鱼、犁田、抬轿等生活动作。腰部动作颇有特色。风格柔美。 跳娘舞亦称打碗舞,是黎族民间舞蹈之一,在保亭县一带较为流行。最初为黎族民间祭祀舞蹈,以驱鬼治病。一般是在孩子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便请娘母到家里来,与其生母一起跳,以祭祀祖先、驱赶鬼神,祈祷孩子平安、幸福。后来经过黎族民间艺人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多由二至四名女子,排成一纵向队形,用两种形式的舞蹈动作进行,一种为每人手捧一束花草,边唱边舞;另一种是每人的头上都顶一个小白酒碗,右手拿一根筷子,随歌起舞,按舞步的快慢边唱边跳,同时敲打头上的碗。把唱、跳、敲三者融为一体,很有技巧,能表现出较高的舞蹈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