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辘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辘轳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由一人口唱号子,挽动尖底水斗,提井水浇灌农田。每向井下放一次水斗,都会发出清脆的嘎啦啦声响。唐张耒诗有“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之句。四川亦将辘轳用于井盐生产,陆游《入荣州境》诗曰:“长筒汲井熬霜雪,辘轳咿呀官道旁。”陕北高原地区井深,辘轳提水费时费力,遂常结伙、喝号进行。现许多地区已代之以机井汲水。

亦作鹿卢、轳和?轳,是一种提取井水的工具。据明代罗颀《物原》说:“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初的史官,如果这个传说可信,辘轳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了。目前发现最早的辘轳是辽宁三道濠西汉墓壁画中的辘轳提水图,说明至迟在西汉,辘轳已在生活中应用。辘轳出现以前,人们提取井水主要是使用桔槔,但桔槔只能在浅井中使用,难于在深井中取水,辘轳发明以后,对于提取井水,不论是浅井还是深井,都提供了方便,这对后来北方水井的发展和井灌的发展都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开始的辘轳是滑轮式的,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提水的滑车。早期的辘轳,不论是辽宁三道濠西汉墓壁画中的辘轳,还是洛阳烧沟汉墓的“辘轳”模型以及其他的汉墓出土的辘轳,都属于这一类型。

金元时期,为了减少从井中汲水时的用力,人们开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辘轳,即曲柄辘轳。这种辘轳,是将绳子缠绕在一个转轴上,轴上再装一个曲柄,提水时,只要转动曲柄,绳子便依次缠绕在转轴上,把水提上来。这种辘轳,由于利用了杠杆原理,所以提水就比原先单纯用的辘轳省力得多了。山西绛县裴家堡金墓壁画中的汲水图,就是一个曲柄辘轳,这说明曲柄辘轳至迟在金代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对此,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已有明确的记载:“辘轳,缠便械也,……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毂,其项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转,缠绠于毂,引取汲器或用双绠而逆顺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速。”至此,我国的辘轳便完全定型了。直到今天,这种辘轳还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广泛使用。

一种古代起重机械,即以一根滚柱平置于架便可提升重物。197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中发掘出木制绎轳残件,说明当时已用于竖井中提取矿石。《墨子?备高临》篇提到当时有一种连弩之车,曾用辘轳引弦张弩。《墨经》中还记载了以斜面配合滑轮或轮轴来起重的实验情形,到了秦汉时期辘轳的使用已很普遍。晋陆?《邺中记》载;“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门中。凤既衔诏,诗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世乡间多用?轳汲水。

这种木制机械是由山西太原、汾水一带的汉人偶然间传到新疆的,最初流行于伊犁阿力麻里一带,时间约在公元12世纪二三十年代。据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覆灭以后,辽朝皇族耶律大石带领本部人马逃奔西域,途经山西时,为了扩充力量,又顺路挟持了许多平民百姓,浩浩荡荡来到西域的北庭(今吉木萨尔)。西域九州十八部的首领一见,想不到耶律大石有这么大的势力,都一致表示对他效忠效力。于是耶律大石振旅西征,一举打到中亚,建立了被称为黑契丹的西辽,阿力麻里是其活动中心地之一。于是那些被迫迁来的汉族农民就地转业,又重操起了务农的本业。人们在一片莽苍的伊犁河谷拓荒垦种,打井修渠,造田植树,种植五谷蔬菜,还把流水引入阿力麻里和赤木儿等城中,使城内外农田与苹果树阡陌相连,一片葱郁。用辘轳提水这种古老方法,也在开发伊犁河谷时开始使用。13世纪长春女真人经过这一带时,见到那里的田园景物、五谷庄稼和辘轳汲水,同中原一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是来自山西汉人的功劳。

由辘轳轴、辘轳架、辘轳头、辘轳把、辘轳绳和栲栳组成。栲栳有荆条编成和铁皮制成两种,用时人放开辘轳把,辘轳绳在空栲栳的重力下一圈圈倒转,至井中灌满水后,人摇动辘轳把,一圈圈缠绕在辘轳头上,直至把一栲栳水提到井口处,人提住栲栳系子,把水倒入池中,再引入田中。

轳辘(陈增哲绘)

关中地区群众取井水浇地的古老工具。其制作简单:用一段圆木(约15厘米粗,60厘米长)作辘轳身,将圆木掏空,顺插一轴称辘轳芯,辘身一端装置弯木把柄,轴一端架于固定的支架上,辘轳身作系绳绞缠之用。提水绳称井绳,一端系于辘轳身,一端系水桶或水斗放进井内。一人只须摇把,便可取水浇地。有民谣说:

摇辘轳,汗直流,清水浇地苗点头;

只要井下水不断,苦累换个好秋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