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郑樵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号溪西遗民,学者称夹?(jì祭)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16岁即谢绝人事,不应科举,居夹?山(莆田县西北西岩)苦读力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夹?遗稿?上皇帝书》)。家贫无文凭,借读藏书家。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读罢乃去。山林苦读30年,著书千卷,自负不下刘向、扬雄。中年以后,恐所著不传,曾数上书宰相、皇帝。绍兴二十八年(1158),经工部侍郎王纶等推荐,授右迪功郎、礼兵部阁架。后为御史所劾,改监潭州南岳庙。网罗旧籍,贯穿一代,著为《通志》。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兼摄检评诸房文字。樵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于经、史、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均有论著。治史主广博会通,尊通史而贬断代,扬马(司马迁)抑班(班固)。所著大多散佚,今存《通志》、《夹?遗稿》、《尔雅注》等。 南宋学者。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因隐居夹?山下,人称夹?先生。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自十六岁起便谢绝人世,隐居自砺三十余年。尝出游,遇藏书家,必读书抄录而去,于经、史、天文、地理、乃至虫鱼、草木、方书之子,无不知晓。绍兴中以荐召,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以四言者罢,改监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书,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三十二年(1162)卒,年五十九。樵学强记,才冠榜首,于史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后人论其神能独识,目光如炬处,虽千万年而不能废。在我国学术史上有着巨大影响,著述多达八十余种,惜多佚,今存者仅《通志》、《夹?遗稿》、《乐府原题》、《礼经奥旨》、《尔雅注》等数种,其事迹具见《宋史》卷四三六、《宋史新编》卷一六六、《松隐集》卷三十四、《文定集》卷六等。 南宋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不应科举,反对写科举文章,曾三次被推举为“孝廉”,两次被举为“遗逸”,皆不就。筑草堂于夹?山上,屏迹谢事,刻苦攻读三十年,学者称为夹?先生。郑樵的志向是“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尝遍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因而广涉经、史、礼、乐、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文学、音韵之学。郑樵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中年以后,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欲得朝廷帮助传播,曾多次上书皇帝与宰相,并于绍兴十九年(1149)携所著18种书上于朝廷,诏藏于秘府。绍兴二十八年,受宋高宗召见,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绍兴三十一年书成,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摄检详诸房文字,许于三馆借书观览。不久遭弹劾,次年郁郁而亡。 纪传体通史《通志》是郑樵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共200卷。其中本纪、列传、世家等部分基本仿司马迁之作,删削旧史连缀成书,历来不受重视。唯其“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所成的二十略部分,内容丰富,乃全书精华之所在。其中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石等略均为郑樵首创,皆有开学术门类之功。 《通志》的编纂,体现了郑樵的史学思想。郑樵主张“自成一家之言”,反对单纯沿袭,了无创新。他反对所谓的正统史观,认为“曹魏指吴蜀为寇,北朝指东晋为僭”的史法是对历史的歪曲,凡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人或政权都应在史著中得到应有的反映。他反对天命论,反对灾祥之说,认为“国不可以灾祥论兴衰,家不可以变怪论休咎”,人间吉凶与自然灾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以灾异迷信附会人事变化是“务以欺天”之妖学。他认为历史是“实学”,讲究“核实之法”,应将历史事实忠实地记录下来,让人们从中看出善恶,引为借鉴,而凭个人好恶任意褒贬的史法是“务以欺人”之妄学。 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并将会通这一原则广泛地实施于治史的各个方面。在史观上,他认为“百川异趋,必会于海”,历史是运动而不是静止的,因此史家应将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纷繁的头绪中,寻找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在历史编纂学上,郑樵提倡通史,反对断代史。他认为断代史割断了历史,使前后之事不相因依,使人无法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违背了会通的原则。就史料而言,郑樵要求会天下之书而修书,所修《通志》综合了他所能收集的多种文献资料,还将图谱和实物引入基本史料的范围,使之与文献资料相佐证。在此基础上,郑樵把社会史、学术史、经济史、制度史等各方面的资料融为一体,将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通志》一书,充分体现了郑樵“会通”的学术精神。 郑樵还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的《校雠略》提出了系统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明确了目录学的对象和任务,从而奠定了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图与书应当并重,不可偏废,认为“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今学术中天文、地理、都邑等16种无图不可用,从而确立了图谱在目录中的地位,是自古至宋提倡图画谱表意识最精、出力最大者。郑樵建立了前所未有的12大类百家422种的图书分类体系,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囿,使古今学术流变分合得到进一步体现,还创造了第三位类的分类法,使中国目录分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向前迈进了一步,也为编制综合性的古今图书系统目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其中虽不乏疏漏之处,但仍如姚名达所说,“其胆量之巨,识见之宏,实旷古一人”。 郑樵一生著作宏富,据今人考证,多达84种。除《通志》、《夹?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数种外,其余大多已散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