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郑玄

分类:【传统文化】

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父子,或称“郑君”。少为乡啬夫,不乐为吏,乃入太学受业,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等。又从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师事马融,学成辞归。融喟然叹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旋因党事禁锢,遂闭门不出,隐修经业。时何休为《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huāng荒)》、《谷梁废疾》,玄乃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休。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北海相孔融深敬于玄,告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献帝时,大将军袁绍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遣使逼玄随军,病死途中。玄博通今古文经,著述以古文为宗。兼采今文说,集经学之大成,号称“郑学”。所著凡百余万言,今仅《毛诗》、《三礼》笺注尚存,载《十三经注疏》中,其余已佚。清人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孔广森《通德遗书所见录》、黄?(shì是)《高密遗书》有辑载。郑珍《郑学录》于玄生平及学术辑述颇详。

东汉末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有别于郑兴、郑众父子。兼通古今经学。从学者常至数百人。党禁祸起,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闭门不出,专心治学,遍注群经。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遣子袁谭迫他随军,于途病卒。郑玄为东汉末一代经学大师,平生著述宏富。曾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等,作《天文七政论》、《鲁礼杜?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又有门人整理的《答诸弟子问五经》、《郑志》等8篇。所注诸经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杂糅众家,是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后人咸称其说为“郑学”。其经学对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颇具贡献,对今日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他的著述中,喜作综合,常以不同为同,训诂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以《周官》为真周制,凡不合者皆归入殷制;以《礼》注《诗》,造成许多附会,又常用谶纬之说解经,有迂怪之谈等。但与其成就相比,则是次要的。其所著除今传世本《十三经注疏》所采用的《毛诗注》、《三礼注》尚存外,其余多散佚。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孔广林《通德遗书所见录》、黄?《高密遗书》也有辑载;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补编》、《经籍佚文续》有增补。其传在《后汉书》卷三十五。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 (今属山东) 人。年轻时曾担任本乡掌管赋税和官司的小吏,但他对这种琐屑低贱的职役毫无兴趣,经常偷闲去请教官学里的先生。父亲非常生气,多次怒责他,但他依然如故。后来索性跑到洛阳太学,从博士官研究经学。经卢植介绍,拜在经学大师马融门下。当时,马融弟子有四百多人,能登堂入室聆听其面授者只有五十多人。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之久,都没有取得登堂入室的资格,只有听入室弟子转述马融的讲义。有一次,马融召集众弟子讨论谶纬,遇到一个数术方面的问题,大家都一筹莫展。马融听说郑玄精通 《九章算术》,就请郑玄来见。郑玄借此机会,把所有的疑义都和盘托出,一一请教。马融大惊,才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弟子原来是一位博通今古文的旷世奇才。但令马融遗憾的是,郑玄请教完毕,就向他辞行,要返归故里。马融对众弟子感慨说: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玄外出游学十多年,学成归乡,便聚徒讲学,门下弟子多达数百上千人。党锢之祸起,他受到牵连,被禁锢乡里,失去了讲学的权利。他杜门不出,潜心著述。党禁解除后,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久闻郑玄大名,特召他入朝,郑玄在地方官的胁迫下,入朝拜见了这位权臣。何进想委以高官,郑玄婉言谢绝,第二天就逃离洛阳,回到故里。当时孔子后裔孔融正任北海相,对郑玄非常倾倒,多次登门拜访,并命高密县特为郑玄立一乡,命名为“郑公乡”,以示褒扬。郑玄声名远扬,据说黄巾之乱时,他带着弟子远游归来,路遇黄巾军数万人,闻知是郑玄,都拜倒在地,并相约不进入高密县境。大将军袁绍割据冀州,设宴大会宾客,特请郑玄光临。在座多是豪俊,见郑玄一介儒生,故意提出许多怪问题,想难倒他。郑玄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众皆叹服。在座有一位名叫应劭的学者,官至太守,自我介绍说: “故太山太守应劭,愿执弟子礼,如何?” 郑玄笑着回答: “孔子之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渊、闵子骞、子游、子夏为高足,都不自称官阀。”应劭顿觉尴尬,面有惭色。袁绍要推荐郑玄为朝官,他坚辞不就,以老病为由,请求还家。传说,他在七十四岁那一年的春天,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 这是一句谶语,据谶纬家的说法: “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郑玄预感自己命数将终,不久果真病倒。当时袁绍正与曹操相拒于官渡,遣使逼他随军,郑玄病故于途中,前来吊丧的弟子多达千余人。郑玄是经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宗师,他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给延续了两百多年的今古文之争算了总账,开创了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新局面。这一杂糅今古文的经学,被人称为 “郑学”,魏晋以后的经学,主要是郑学。唐太宗命孔颖达编纂 《五经正义》,其中 《诗》、《礼》 二经,就是采用郑玄注。郑玄以精通“三礼” ( 《仪礼》、《周礼》、《礼记》) 名世,他从训释名物制度入手来解读经典文本的学风,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清代乾嘉学派为打倒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而倡导 “复兴汉学”,其所谓 “汉学” 就是以郑学为宗的实证之学。他对古代学术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经学的范围。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世称“后郑”,兴、郑众父子相区别。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以便与郑少为乡啬夫,有志于学,遂入太学受业。从京兆人第五元先习今文京房《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人张恭祖受古文《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西进入关,师事古文经学家马融。兼通经今古文,见经今古文两家各立门户,意欲破其壁垒,自成一家之言。后游学归里,徒众相随已数百千人。因党祸事被禁锢,乃杜门不出,遍注群经。其内容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说。如笺《诗》,以《毛诗》为主,兼采鲁、齐、韩三家;注《尚书》用古文,而又有别于马融注;注《仪礼》并存今古文;注《论语》,混合《张侯论》、《齐论》与《古论》。遂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世称“郑学”,影响遍及伊水、洛水以东、淮河、汉水以北。曾同古文经学家许慎、今文经学家何休辩论,既不赞成独尊古文经,又反对专主今文学,对何休所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焚梁废疾》的驳难,使何休读后惊呼:“康成入吾室,操我矛,以伐我乎!”其经注详于名物、典章训诂,但保留着今文经学中的谶纬迷信观点,以及以《礼》注《诗》而产生的若干臆想附会。其著作号称“百余万言”,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所著《毛诗传笺》、《仪礼注》、《礼记注》、《周礼注》今存,收入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注》、《论语注》、《六艺论》、《孝经注》、《驳许慎五经异议〉》等残缺,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袁钧《郑氏遗书》等有辑录。

亦作“郑元”,或称“郑司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学派的创始人。字康成。北海高密(今高密)人。为别于郑兴、郑众父子,世称“后郑”。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射。玄少为乡啬夫(管农税之小官),不乐为吏,常诣学官。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事扶风马融。马融亦一代经师,门徒数百人。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幸于一次考论的机会,始从融“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方喟然:“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汉书?郑玄传》)玄学成归里,客耕东莱,学徒相随者数百千人。后禁于党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焚梁废疾》;玄乃针锋相对,“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同上书)古文经学由是益明,康成之名声益振。大将军何进为设几杖,国相孔融为设“郑公乡”,立“通德门”,黄巾义兵见玄亦拜,而不相扰。玄今古文经道通为一,其学虽以古学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世称“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玄遍注群经,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玄注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杜?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今本《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均取郑注。其他则多散佚。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多有辑本。其弟子门人所编《郑志》8卷、《郑记》1卷(有清人皮锡瑞之《疏证》与《考证》)亦为郑玄及郑学之研究资料。

郑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