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伦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鄂伦春分类:【地域文化】 少数民族之一。亦作俄伦春、俄尔吞、俄乐春、俄罗春等。“鄂伦春”一词的含义,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上的人,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爱珲、逊克县等。人口4132人(1982)。操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一般通用汉语文。该族与鄂温克族同源,是个游猎民族。明末清初,活动于外兴安岭之南、黑龙江之北、乌苏里江以东以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主要从事狩猎业,大都使用驯鹿。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一部分鄂伦春人被迫南迁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后来,被分为摩凌阿 (骑马) 鄂伦春和雅发罕 (步行)鄂伦春两种。前者编入布特哈八旗,后者仍散居山野,定期向清朝贡纳貂皮。一直到解放前,由于长期以来的民族压迫,其社会发展仍较落后,还保留某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1年建立鄂伦春自治县,随后逐步实现了定居,并由过去单一狩猎生产,逐步走上以林为主,护养猎(即保护稀有动物,繁殖饲养鹿等珍贵动物,合理猎取利用野兽)并举,开展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道路,人们的文化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文学期刊。始创于1980年。原刊名为《鄂伦春文艺》,由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创办,系综合性文艺刊物。1985年属自治旗文化局。同年,由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刊名,改名《鄂伦春》,并由综合性文艺刊物转为纯文学性刊物。1986年10月正式归属旗文联。该刊设有鄂伦春民间文学、猎乡风情、剧本、曲艺、美术、摄影和歌曲等栏目,每期均刊登一定数量的小说、散文、诗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