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铜鼓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铜鼓舞

分类:【传统文化】

西南、中南、东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彝、瑶、苗、壮、佤、水、侗、布依等民族中。因以铜鼓伴奏或作道具,故名。与铜鼓同源共流。铜鼓的最早出现,约在春秋初期,从云南石寨山汉墓出土铜鼓形贮器的图饰中,已见铜鼓用于乐舞。古时跳法大致分三类:一类是击鼓自舞;二类是击鼓伴舞;三类是踏鼓而舞。古时铜鼓舞蹈用场主要有三:一为宴饮娱乐;二为祭神和春秋祈祝农业丰收;三为丧葬、祭祖。近现代铜鼓舞其用场与跳法因民族和居住地不同而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基本上可分两种:一种是击鼓作伴奏,众人作舞;另一种是舞者边击边舞。

“铜鼓舞”历史悠久,是我国岭南古越人的后裔民族在祭祀祖先、神灵时敲击铜鼓起舞娱神的舞蹈,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云、贵、两广等省的壮、苗、瑶、布依、水、彝等十个民族中仍在使用。铜鼓舞因地域与民族的不同而在演奏方式、使用铜鼓数量以及舞蹈语汇上各有其特色:广西白裤瑶族以木架挂起数面铜鼓由男子击鼓,以听演奏为主,只少数人在稍远两侧以舞为辅;贵州苗族则挂一面铜鼓于“铜鼓坪”中心高杆上敲击,以妇女在坪上围鼓起舞为主。更有一些民族在多面铜鼓伴奏下,以各种舞姿敲打皮鼓起舞,气氛热烈、动作健美粗犷。目前各种用铜鼓伴舞的活动形式都已摆脱了娱神意识,成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并统称为“铜鼓舞”。

壮族民间舞。流行于桂西红水河沿岸。一般在喜庆丰收和有红白事时表演。在春节和“蚂节”活动中尤为盛行。参加跳舞者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蹈者或手挥雨帽,或敲打竹筒,或撞击皮鼓,并不时对唱山歌,舞步随着伴奏铜鼓亢奋激扬的鼓点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舞蹈节奏简洁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气氛热烈壮观。铜鼓舞表现了壮族人民团结奋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

水语叫“丢银”,意为“跳铜鼓”。流行于贵州省东南部水族地区。源于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多在祭祀、节庆及丧葬时表演。铜鼓舞为男子集体舞蹈,参加者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偶数,表演形式仍保持着原始的广场圆舞形式。广场中央搭起三角支架,将铜鼓悬于支架下,皮鼓放在支架上。表演时,演员随着铜鼓、皮鼓的音响与节奏,时而屈肘蹲跳,时而旋转穿插,最后在急密如雨的鼓声中结束。此舞动作粗犷,节奏有力,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其场面和许多动作都与广西花山崖画中的场面和动作相像,充分表现了水族人民的豪迈气概。铜鼓舞反映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古代氏族部落执戈战斗的场面,也有稻作农业等生产劳动的动作,是水族先民原始生产生活的再现。

壮族民间舞蹈。流行在广西红水河流域。一般在喜庆丰收和办红白事时表演。在春节和“蚂节”活动中特别盛行。跳舞人数不限,有数人至数十人。跳舞人或晃笠帽,或敲竹筒,或击皮鼓,并时而对唱山歌,舞步随着铜鼓亢奋激越的鼓点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热烈壮观。铜鼓舞反映了壮族人民团结奋进、勤劳勇敢、热情开朗的民族风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