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拉伯哲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阿拉伯哲学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伊斯兰哲学。起源于“凯拉姆学”,即带有哲学倾向的一种伊斯兰教神学,其宗旨是,企图从理性出发来论述和维护伊斯兰教的信仰基础。阿拔斯王朝(750―1258)初期,巴格达等城市掀起了大规模的翻译运动,阿拉伯人从译著中开始悉心研究古典希腊哲学。接着,阿拉伯帝国萌发了以铿迪(796―873)、法拉比(?―950)等人为代表的早期阿拉伯哲学。前者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阿拉伯哲学家,相对于亚里士多德被喻为第一哲学大师,法拉比被喻为第二哲学大师。十世纪后半叶,在巴士拉等地出现了政治性的宗教哲学团体精诚兄弟会。该会深受希腊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影响,力图把伊斯兰和希腊两种思想体系结合起来。伊本?西拿(980―1037)在阿拉伯哲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伊斯兰哲学的一代宗师。有人把他在阿拉伯哲学界的地位比作希腊哲学界的亚里士多德。出生在西班牙的伊本?巴杰(?―1138),是具有唯理主义倾向的阿拉伯哲学家,善于把思考建立在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伊本?图菲勒(1100―1185)是继承伊本?巴杰的另一位唯理主义的阿拉伯哲学家,他以小说形式发表的著名哲学著作《哈伊?本?耶格宰》,试图说明哲学和宗教是相辅相成可以调和的。被西方人叫做阿威罗伊的伊本?罗希德(1126―1198),被认为是阿拉伯哲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精辟地解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他在哲学著作中力图使哲学和教法统一起来。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的经院哲学发生过巨大影响。伊本?赫勒敦(1332―1406),是中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学术界认为是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历史导论》,被视作是这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纵观阿拉伯哲学,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深受公元三世纪出现的新柏拉图派哲学思想的影响。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协调哲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使之调和统一起来。值得指出的是,阿拉伯哲学不仅较成功地达到了上述目的――协调了伊斯兰教和哲学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唤起了欧洲基督教思想界的觉醒,促使他们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阐述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一些重大问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